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教育 >> 话题观察  >> 正文

硕士就业遭遇本科生与博士生“两头挤压”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许巧娜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台海网11月7日讯 据新华网报道,大学毕业招聘高峰来临,山西财经大学国贸专业研究生刘富英也一头扎进了求职大潮中。然而,在公务员报考时,她心仪已久的太原海关却“仅限本科生”。这让她很郁闷,“继续深造了好几年,为什么就业还不如本科生受欢迎?”

  而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小杨则说,同学们大多想进研究院、高校或者企业的技术中心,然而,现在高校、研究院都要博士生,不要硕士生。

  近来,“研究生争相应聘环卫工”“研究生返乡种地气死老父”等新闻引发广泛关注,研究生就业形势令人担忧。本来趋之若鹜、竞争激烈的研究生,为什么在就业阶段却遭遇本科生与博士生的“两头挤压”?

  研究生找工作落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

  晏琼是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经济学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从9月份到现在,她已投出去七八十份简历,但有回音的只有六七个。“本科学校一般,当时就业压力大,才选择了考研。”然而,三年过去了,晏琼发现研究生找工作也不容易。“之前想去北上广,但看形势不是很好,要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可能就回江西老家了。”她说。

  不仅是晏琼感到形势严峻,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小杨也说,“相比往年,今年工作确实难找了。”今年煤炭市场不景气,很多企业缩减了招聘规模。“虽然学校已经举办过近200场招聘会了,但我们专业签约的同学却寥寥无几。”小杨说。

  小杨说,研究生就业受到了博士生和本科生的“两头挤压”。想从事研究工作,但现在高校、研究院都要博士生,不要硕士生;而企业招基础性岗位,更青睐动手能力强的本科生。即使是企业需要研发人员,也会选择与科研院所合作,不会用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

  小杨说,部分同学后悔读研:“还不如本科毕业就工作,也不至于落到现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

 

  求职心态存在误区 学历“含金量”下降

  太原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袁群芳认为,研究生就业遇冷的重要原因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心态。他说,很多研究生依恋“铁饭碗”,想考公务员或者进高校、科研院所、国企等。但现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招聘门槛较高,一般都要博士生,个别管理岗位虽然要硕士,但竞争非常激烈。与此同时,研究生在求职的区域、薪酬、行业等方面,都要比本科生挑剔很多,造成比本科生入职难。

  刘富英说,她周围的同学比较倾向选择银行、政府部门、国企等单位。“这些单位相对高薪,而且比较稳定。虽然外企和自我创业薪酬相对高,但能力也要求比较高,工作压力太大。”

  另外,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其学历“含金量”也有所下降。据悉,2012年全国共招收58.4万名研究生,与2007年的44.9万人相比,5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30%。然而,有专家表示,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高校的教育资源却没有同步增长和提高,一名导师带数十名研究生的实例屡见不鲜,论文抄袭等问题层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很多不尽如人意,用人单位常常发出质疑。

  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创始人郭金来认为,目前研究生就业遭遇专业性结构遇冷,专业性强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但所学专业比较宽泛的毕业生则“一筹莫展”,这类专业通常与市场接轨不够,任课老师经验有限,毕业生的实践也有所欠缺。

  除了专业性结构遇冷,研究生就业还存在地区性结构矛盾,地区差异导致人才流向不畅。一线城市并不缺医疗卫生等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而在中西部地区却招不到医学类研究生。

 

  研究生培养不能“闭门造车”

  针对研究生就业存在的专业性结构遇冷,郭金来认为,研究生一定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真正钻研学术,不能只关注本专业当前的发展情况,更要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他提出,高校也要反思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问题。目前,部分高校对人才市场的敏感性较弱,甚至对市场变化失去反应,使人才培养体系与人才市场不接轨。高校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市场需求,根据需求进行培养,不要“闭门造车”。

  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流通不畅的问题,郭金来说,可以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立交桥”,有效整合高校研究生资源。比如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每年寒暑假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地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组织研究生去参加实习,实习期间,可由地方政府给予一定补贴,让研究生与企业直接对接。

  此外,郭金来提出,高校一方面应增强师资力量,保证研究生质量;另一方面,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切实发挥作用,加强研究生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增强研究生对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的认知。

  除此之外,山西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献忠认为,用人单位应与高校加强沟通联系,公开透明招聘,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对于研究生自身,王献忠建议,不要好高骛远,要积极到基层锻炼,放眼长远。另外,在求职时,要适当扩大选择范围,不要错失良机。

相关新闻
今年厦门市计划新增就业16万人

2018年数据展望 黄劲超 图   企业要发展,员工是关键。   台海网1月16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今年,厦门市人社局将加快建立本市失业登记人员数据库,市外省内村居招聘网络,省外劳务输入基地,全国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四大源头开发体系;同时加强各行业工资指导力度,...

今年开始,思明区将有更多就业困难人员可以享受到就业补贴

《厦门市思明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补贴办法》(下简称《新办法》)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想必还有一些人不知道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补贴对象 针对已进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且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男性45周岁以上、女性35周岁以上的本区居民,实现就业的,按300元/月的标准给...

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可享补贴 按300元/月标准发放

台海网1月11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记者从思明区人社局获悉,日前思明区出台《厦门市思明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补贴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针对已进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且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男性45周岁以上、女性35周岁以上的本区居民,实现就业的,按300元/月的标准给予就业补贴。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补贴按实际就业月份发放,累计不超过三年。《办法》从今年1月1日起...

岛内掀“西进潮” 年轻一代赴大陆求学就业意愿高

台湾包袱铺,“西进”寻活路!我是从小听着“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并在长大之后对这句歌词体会越来越深的大侃子~2018年了,先跟各位小伙伴道声新年快乐,祝大家在新的一年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能顺利如意。   元旦都过了,春节还会远吗?每逢对工作的热情临近“饱和”时,侃...

厦门将启动精准就业帮扶工作 建设全市人力资源数据中心

台海网12月26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我市近日出台《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推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服务科技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