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9月15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文 张向阳/图 通讯员 李珊珊)不管是暑假期间,远在千里之外的贫困山区,还是中秋佳节,近在家门口的养老院里,抑或是在刚刚落下帷幕的“九八”投洽会上,又或者是像今天这样一个个不起眼的日常生活中,厦门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每个角落。
大学生志愿者,这是一个毫不起眼却又令人敬佩的群体,他们在为社会送去温暖的同时,也有过一些令人尴尬的遭遇,但他们大多无怨无悔,因为他们不想让青春留白。今天,导报记者带您走进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感受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
暑期支教,领悟什么叫“感恩”
前几日,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09级学生朱伟峰从西藏回到学校,这是他第二年远赴西藏贫困山区支教,他说,两次支教,让他从真正意义上懂得了什么叫做“感恩”。
今年暑假,朱伟峰带着厦大其他24名学生,再度来到海拔4300米的西藏当雄县,他说,不少同学支教,一开始都是抱着走一走看一看的心态,但是一旦跟当地的孩子交流之后,都会沉下心来。
朱伟峰去年在西藏结束支教时,曾答应当地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你好好读书,明年我会到县里最好的中学去找你”。所以他今年去兑现了诺言,而之所以会为了一个跟自己毫无干系的孩子再次远赴西藏,是因为他被那里“早当家”的孩子感动了。朱伟峰说:“那里的孩子特别懂事,他们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才叫‘懂得感恩’。”
赴西藏支教,朱伟峰收获了很多,但这其中的苦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一到当雄,我就出现很严重的高原反应,最严重的时候连手脚都失去知觉了。”朱伟峰说,在高原的时候,有一半的队员都生了病。
因为他们事先做过很多准备和训练,所以才能对一些危险进行有效预防。“如果接下去还有其他同学想到西藏支教,事先一定要进行体检和体能训练,一定要带上氧气包和应急药物。”朱伟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