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诠释的无限可能
4岁学钢琴,10岁推出首张原创童谣专辑《幸福》,11岁举家北上学习作曲,13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系,18岁被耶鲁大学录取……在每一个阶段,李思琳的道路都是自己选择的。
虽然出生于音乐世家,但父母觉得学音乐太苦,并未有意培养她。4岁时,李思琳看见妈妈林静在家里教学生弹琴,便主动提出要学钢琴。妈妈说,学钢琴很累,你要学就要保证坚持下去。李思琳说,没问题,我会坚持的!
在钢琴方面展露出天赋后,李思琳又突发奇想要作曲。家里现在还保存着她5岁时的第一张“作品”,瞎画的五线谱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妞妞作曲”。当时,李思琳在弹奏一首练习曲时问妈妈,这个作曲家还活着吗?妈妈说,早就去世了。她又问,为什么我们还要弹他的作品?妈妈说,因为他写的好。思琳感叹:她好伟大哦!
到了晚上睡觉时,她突然跟妈妈说,妈妈,我想成为他那样的人!于是,她自己拿了一张画画用的白纸,用五颜六色的彩笔开始画谱,说,我在作曲呀!
10岁时,李思琳已经拿了不少钢琴比赛的奖,曾与理查德·克莱德曼同台演奏,出了第一张专辑,在广州也成了小明星。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作曲系一届只招6个人,李思琳过关斩将,以第一名胜出。在参加面试时,老师问她,你是个小明星了,学了作曲就会很忙很累,没有时间打扮自己,怎么办?当时13岁的李思琳说,外表不重要,重要的是充实自己的脑袋!
读了中国最好的音乐高中,李思琳却决定要出国留学,而且不学音乐专业。虽然身边要出国的同学也不少,但大多数都是去读音乐学院,音乐学院不要求SAT成绩,也没有那么多申请程序。
李思琳却一定要上综合性大学。她觉得,生活还有无限可能,不必把自己局限在一条路上。
妈妈得知她的想法后,对她说,我们家没有那么多钱,不会给你找中介,也不会给你报班,你要自己学英语,申请文书也要自己写,而且必须拿到全奖。这符合这个家庭对她一贯的培养方针:从小,父母就告诉李思琳,赚钱给你交学费是我们的事,但学习是你的事,我们各司其职。
于是,她开始自己准备SAT和托福考试。中国学生考SAT2,一般都选占优势的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李思琳却选了数学、美国历史和日语。美国历史全靠自己读书,她不仅看了考试推荐的辅导书和大纲,还把厚厚两大本《美国人民》啃了好几遍;日语是从去年暑假才开始自学的,结果也考得不错。
在参加耶鲁大学的面试时,别人一般都只聊45分钟到1个小时,她却不知不觉就聊了两个多小时。聊起自己喜欢的霍桑的《红字》时,面试教授问她,你读英文原版时,是读得很快,还是读得很慢?李思琳说,读得很慢,我不具备读得很快的能力,而且我想精读。
“后来一想,才觉得自己特别傻,别的学生肯定会说读得快,证明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很强。”李思琳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