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仅是市场要素
北京晨报: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李河:这需要整个社会全面的改变,教育是社会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我们常说教化,教化是什么,就是心灵的塑造。我们现在的学生,包括许多学者在和老外打交道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不仅是批判性思维不够,还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不足,甚至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不足。我们的教育确实有功劳,它尽可能地普及了基础教育,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仅有这些还不够。
北京晨报:还需要什么?
李河:有一个很奇特的词,叫做人力资源,就是说把人当做资源,从市场元素的角度去看待人,我们的大学做到了这一点。但是人不仅是市场元素,他还是一个公民,还是艺术的元素,还是追求精神超越性的元素,还是需要趣味的。成人之教,要成为什么人之前,首先要成为人,而不是单纯的市场元素,不是单纯的劳动工具,成了人,然后是成什么人的问题,这些都是教育要考虑的。
对于SAT不必神话
北京晨报:关于SAT的讨论,是否说美国的教育模式,更容易培养批判性思维?
李河:我觉得SAT有点儿美化美国人,美国的中学生就一定批判性很强吗?也未必。美国的中学生,确实很幸福,中学老师大都是博士担任,比如上了一节历史课,或者生物课,老师会留下五个要点作为作业,学生每一点写一句话就算完成作业,或者对某个有想法,写一篇长文章也可以。门槛很低,基本上都能轻松完成,然后他们就可以去踢球、去玩儿。如果对某些方面的问题确实有兴趣,还可以单独找老师,老师也有能力指导更深入的学习,空间的张力非常大。这种教育模式,第一是保证学生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第二是保证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指导。这种模式容易培养出执著于兴趣的学者、研究者、尖端的人才。但是另一方面,要看到,大部分学生还是平庸的。
北京晨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愿意在美国参加考试,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呢?
李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是一个学习型的国家,而今天,美国是一个教师型的国家。今天的美国,本身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并不足够,他们的电视几乎没有太多世界性的东西,也就是美国本身,还有欧洲的一些比较先进的东西。相对来说,美国学生的视野还不如我们的学生。美国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到美国这个金字塔的宝塔尖上,因此显得他们的人才非常丰富。所以,对于美国教育,确实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借鉴,但是对于SAT也不必神话。记者 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