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人群在变化
北京晨报:最近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中国高中生成绩不佳,有分析认为和批判性思维有关,您怎么看?
李河:只要谈到中国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肯定是不足的,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更多是因为教育的关系。但是用SAT作证据,我认为并不太合适。首先,SAT成绩是美国大学挑选学生和发放奖学金的一个重要参考,作为一个考试,只要进行过针对性的训练,获得好成绩并不难,和批判性思维关系不大,实际上,也可以说,考试从不和批判性思维有关。我过去也遇见过许多中国留学生,口语一塌糊涂,但是听力一样拿高分。所以说,中国学生考SAT总体成绩不佳,和批判性思维关系不大。
北京晨报:那么您认为合格率低是什么原因?
李河:我想更多的原因可能是人群的变化。有数据显示,从改革开放到2007年的近三十年中,中国到美国留学的学生大概总共有19万人,而2011年,仅一年就超过15万人,在所有留学生中比例最高。这个数量的变化肯定会影响考试通过的比例。其二,2007年以前,大多数留美学生都是大学本科毕业以后考研到美国,他们在国内经历了高中、大学的反复挑选和博弈,本身就是刻苦、优秀的学生,且大多数留学生经济状况不好,必须获得奖学金才能够继续学习,因此非常重视考试。我1998年在密西根呆了两年,碰到的中国留学生全是非常优秀的,我隔壁的小男孩甚至托福考了满分,被哈佛录取,这在哈佛的历史上都是让人震惊的。而现在的留学生,更多的是高中毕业直接去美国读书,这些学生多是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又对国内的高等教育不太满意的,他们到了美国,对这个关系到名校录取和奖学金的考试,可能远远不如以前的学生那么重视,考试成绩不佳也是必然的结果。
尽管SAT考试的成绩并不能说明批判性思维的问题,但是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足,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李河说:“批判性思维比较强的个体肯定会有,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教育在培养批判性思维上严重不足,任何经历过中国教育的人都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究竟问题出在哪里?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文化传统的问题,也是教育的问题,解决它并不容易。”
文化的灵魂来自于创造性
北京晨报:如何衡量一个社会群体批判性思维的程度?
李河:我们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确实存在问题,比如有人批判中国文科考试趋同性越来越严重。中国太大了,不排除会出现批判性思维很强的个体,比如韩寒、郭敬明,郭敬明虽然以前有过抄袭,但后来发表的很多作品有不弱的创造性。总体来说,要衡量批判性思维够不够,需要有一套严密的程序,要有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共同参与。但是不管怎么样,文化的灵魂来自于创造性,而创造性来自于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理性怀疑和批判,则来自于哲学的教育和训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显然是不足的。
北京晨报:考试成绩可不可以作为衡量批判性思维的证据?
李河:我们教育在培养批判性思维上有所不足,但是培训考试高手是一等一的,中国学生考SAT总体成绩不佳,和批判性思维关系不大。以前中国留学生往往都能考高分,获得名校的奖学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就足够了吗?不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