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州:从“蓝色粮仓”到“健康餐桌”

www.taihainet.com 来源: 闽南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水产品等优质蛋白也随之成为人民群众饭桌上的焦点。

漳州福建省海洋资源大市,经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229.83万吨,渔业产值、产量排名全省第二,其中优质蛋白来源——鱼类、虾蟹、贝类占比超70%。

从“蓝色粮仓”到“健康餐桌”,漳州正以“耕海牧渔”之姿,向深蓝要食物、要健康,以丰沛的海洋优质蛋白赋能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持续助力健康中国“体重管理年”。

耕海牧渔 充盈天然“蛋白库”

国家“体重管理年”倡导科学膳食,而水产品正是天然“蛋白库”,是健康减重的“黄金食材”。

巴浪鱼被称为“行走的氨基酸”,每100克蛋白质高达18克以上,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蛋白质吸收率高达90%,且价格经济实惠。以往,野生巴浪鱼肉柴,被渔民归类为“杂鱼”,海捕回来后常腌制成小鱼干保存,市价仅五六元。

转折发生在2018年夏天。东山县铜陵镇养殖户林进东意外发现网箱中溜进几尾野生巴浪鱼,在经过人工投饲养殖后体型较野生更为壮硕,经烹饪后肉质鲜嫩饱满。如今,人工养殖巴浪鱼的成长周期已缩短8至10个月,因鱼肉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批发价高达70-80元/斤。

在漳州的海域里,美味又健康的天然“蛋白”还有许多:蛤蜊蛋白质含量超10克/100克,是健康饮食的优质选择;绿鳍马面鲀养殖周期短、病害少,兼具低脂高蛋白特性,适合轻食人群;深海鱼如鳕鱼、金鲳鱼富含Omega-3,可降低甘油三酯、抗炎护脑,而漳州金鲳鱼仅东山县岐下村年销量就超300万斤,通过冷链物流直达全国餐桌。

此外,漳州持续探索深远海养殖,解锁“绿色蛋白”新可能。诏安湾外6号海域海洋牧场项目,“半潜式深水大网箱”已投苗养殖,首批投放海鲈、真鲷鱼苗1万尾,实现漳州市深海装备养殖“零”的突破;漳浦六鳌风电场探索“海上风电+深海养殖”,于2025年3月启动投苗试验,投放黑鲷、真鲷等鱼苗1.1万尾,实现“水下养殖、水上发电”,推动生态与经济双赢。

良种先行

筑牢“蓝色粮仓”根基

眼下正是牡蛎播苗放种的好时节。在诏安县赤石湾码头,一船一船的牡蛎在这里装载上岸。“在牡蛎丰产期,仅赤石湾码头,每天可上岸转运超6000吨牡蛎。”诏安县牡蛎协会会长黄洪滨表示,他于2017年开始尝试三倍体牡蛎养殖,该种类牡蛎生长快、个头大、品质优良,颇受市场认可,当年利润便翻了一番。

“三倍体牡蛎个头是普通牡蛎的2-3倍,产于无污染的深水海湾,还富含糖原、氨基酸、牛磺酸等活性元素,是一种天然的具有食补作用的海洋珍品。”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表示,水产品种苗的培育是产业兴旺的关键,可以从源头激活产业链。

坚持种苗强“芯”,让漳州的“蓝色粮仓”迸发着勃勃生机。

清明节前后,宝森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厚壳贻贝种苗产量将达到80亿粒。该公司是省级牡蛎良种场、省级菲律宾蛤仔良种场,集苗种培育、中间暂养、成贝养殖和销售于一体,其培育出的水产苗种具有高效、优质、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深受市场欢迎,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100亿元。

截至目前,全市现有省级水产良种场13家、市级水产良种场21家;培育出金虎斑、“闽水科1号”南美白对虾、“世倍1号”牡蛎、“新吉富”罗非鱼等新品种,推广优新品种种苗养殖面积超11万亩;年繁育水产苗种总量约1902亿尾(粒)以上、产值约50.9亿元,居全省第一、占全省56%,其中蛤类、鲍鱼、牡蛎育苗量居全国第一。

一品一码

漳州海鲜的“安心”承诺

食用水产品,不仅要健康美味,更要食品安全。近年来,市海洋与渔业局积极开展水产品标准认证,以品牌引领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全市共获得海洋渔业中国驰名商标8件,获得东山鲍鱼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2个,福建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1个,先后被授予“中国石斑鱼之都”“中国鲍鱼种苗之都”“中国蛤类种苗之都”等3个国字号品牌。

监管是守护食品安全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闽政通App上,有一项名为“水产品追溯查询”的功能,群众可通过扫描追溯码、交易码、追溯标签等,了解水产品各环节的生产信息。据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福建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全程追溯系统按照“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的基本要求,以“一品一码”(一个批次水产品有唯一的追溯码)为总体思路,打造覆盖全省水产品生产主体的“福建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全程追溯平台”,建立涵盖养殖、初级加工、捕捞、产品赋码销售、部门监管、药残快速检测、实验室检验、监督执法、价格跟踪、政策宣传等各环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从池塘(基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为食用水产品上了一把全程可追溯的“安全锁”。

据了解,全市1434家水产品生产主体已纳入“一品一码”追溯系统,实现养殖、用药、销售记录全覆盖,2024年线上巡查覆盖率100%;2024年开展水产养殖品种监督抽检2720批次,已出具检测报告的产地水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100%;2024年开展专项执法检查460次,检查养殖(苗种)场1145家次,持续打击水产养殖用药违法违规行为。

从东山岛的鲍鱼养殖到诏安湾的深海网箱,漳州正以“蓝色动能”书写“大食物观”新篇章。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深耕蔚蓝壮大海洋经济,创新挖掘漳州渔业“潜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海渔优质蛋白。(闽南日报记者 蔡楠楠 通讯员 肖明建)

相关新闻
漳州:“以稻治碱” 向“新”要粮

“盐碱地也能种出优质稻”。眼下,正值春季农业生产关键时节,走进诏安县桥东镇仙塘村的420多亩盐碱地水稻种植生产示范片,连日来,随着一台台满载“海水稻”秧苗的插秧机奔向田野,插秧接近尾声。一株株早稻秧苗在水田中整齐排列,微风吹拂,好似给水田披上了绿衣裳。 “别看这些稻田现在生机勃勃的,几年前,这里却是芦苇丛生的盐碱化荒滩。”站在田埂上,望着披染...

全市首家 漳州台商区区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立

3月28日,漳州市首个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漳州台商投资区区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正式成立,这也是标志着台商投资区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记者了解到,漳州台商投资区区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内设知识产权综合咨询窗口、知识产权成果展示区、知识产权转化运营区、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与纠纷调解室、知识产权培训区和台企知识产权之家六大功能区。 据漳州台...

打造“文化名城” 闽南城市漳州依靠什么?

近期,一则以福建漳州“小洱海”为标题的旅游攻略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火热“出圈”,吸引了周边市民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2025年元旦前夕,位于漳州高新区、全长8.6公里的龙江岁月二期开园。这里通过控污截污、生态岸线修复、连通江水等措施,绘就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作为龙江岁月二期的一部分,“小洱海”湛蓝水面、歪脖子树、沿江步道等元素...

漳州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逾657亿

台海网3月29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赖雅红)日前,《漳州市住房公积金2024年年度报告》发布,2024年漳州市共缴存住房公积金76亿元,同比增长4%;提取住房公积金56.54亿元,提取率达74.39%。至2024年末,漳州市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657.54亿元,同比增长13.07%;缴存余额209.29亿元,同比增长10.25%。

清明节漳州实行错峰分流祭扫

台海网3月2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赖雅红)近日,漳州市民政局发布关于2025年市殡仪服务中心清明祭扫有关事项的通告,目前漳州市芗城区漳华路部分路段还在提升改造,为避免馆内外拥堵,决定实行错峰分流祭扫。请广大市民朋友合理安排时间,尽量避开3月29日、30日,4月4日、5日、6日、12日、13日等高峰期,特别是4月4日9时至11时、13时至14时的高峰时段。   错峰祭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