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同源,山海交响,漳木绘就同心圆。在这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昌吉回族自治州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分别迎来了成立70周年的辉煌时刻,福建援疆亦走过25年的历程。昌吉州与木垒县的发展史上,镌刻着漳州人民无私的援助、双方深厚的情谊,木垒县成为历批次漳州援疆干部人才的第二故乡。
9月25日至30日,应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邀请,漳州历批次援疆干部人才回到昌吉、木垒,重走援疆路,再续援疆情。
蝶变木垒城 不变援疆情
下了高速,顺着笔直宽阔的人民北路一路进入木垒城区,入夜后的街道灯火通明,车水马龙。“木垒,我又回来了!”“看,那栋楼就是当时我们援建的木垒县总医院外科楼。”“那片是我们当时参加植树的‘援疆林’。”……一路上,援疆干部人才热烈交流,感慨万千。
“我离开木垒已经有10年了,这次回来觉得木垒变化巨大,城市建设更加漂亮,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第五批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指挥长李明清说,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感受到木垒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远在东海之滨的历批次漳州援疆干部人才,再次回到了木垒,回到了工作生活过的援疆楼。
“欢迎回家!”在第九批全体漳州援疆干部人才的欢迎声中,援疆前辈们挥手致意,走进米黄色的援疆楼,走进各自曾经居住的房间。“我们是第一批支援木垒的漳州人,当时援疆楼还没建成,我们在宾馆住了3个月。后来,援疆干部人才挂钩的农业局、工信局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像对待家人一样,寻找安排房子给我们居住。”李明清回想起他们刚来木垒时,热情的木垒人把他们当成了自家人,深情难忘。
房间里,不同批次的援友们围坐一起。回忆过往,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来来来,我们几个同住一个房间的一起来合个影,来一个‘超时空’同框。”欢笑声中,不同批次的援疆干部人才跨越时间,在同一地点留下难得的合影。一代代援疆精神,也在“同框”中传承延续。
回到木垒,历批次援疆干部人才纷纷走访了原挂钩单位、结亲户。第八批援疆专技人才梁晖也专程前往马圈湾,看望结亲户布尔力克。
傍晚的马圈湾,气温已近零摄氏度。远远地,梁晖就看到布尔力克在毡房外向他招手。“快进来,里面暖和。”一进毡房,布尔力克便递上了早已备好的热腾腾的手抓羊肉和奶茶。“看来晚上要下雪了,但现在电都送到山上来了,我们已经不担心取暖问题了。”布尔力克指着毡房里的电暖气高兴地说道。
布尔力克在马圈湾上经营着有6个毡房的牧家乐,和其他山上的农牧民一样,得益于漳州援疆资金全额援建的木垒南部山区农牧民送电工程,家里都通上了电。看着木垒亲戚使用着各种电器,生活更加便利了,梁晖感慨道:“一个个援疆项目帮助到当地群众,他们过得越来越好,我们真心感到欢喜,也为一批批援疆人的努力而自豪。”
从南部山区农牧民送电工程到木垒县综合运动中心提升改造工程,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到木垒县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多年来,漳州分指挥部始终坚持项目建设向民生靠拢、向基层倾斜,(下转第四版)
跨越山海 初心依旧
确保项目科学谋划、稳步推进。2023年度10个工程类项目实现当年全部开工并完工4个,项目投资总额2544万元,涵盖农村厕改、村道亮化等提升民生福祉的项目,以及产业示范园、创业培训基地等增加牧民就业的项目。2024年度6个续建项目及5个新建项目建设高效推进,总投资2812万元,涵盖创业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文化教育、固边兴边等项目。截至目前,已超额完成投资3030万元。
坚定守初心 接续奋力跑
秋风轻拂,天高云淡,这天的木垒县中学里弥漫着别样的温情与期待。历批次援疆教师带着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重返这片曾经挥洒汗水与智慧的土地。
在校园的主干道上,昔日的同事,如今已成长为学校中坚力量的教师们早已等候多时。大家紧紧握手,眼眶微红,无需多言,那份深厚的情谊尽在不言中。教学楼里,每一步都踏着回忆的节拍,每一间教室、每一块黑板甚至每一张课桌,都承载着他们共同奋斗的记忆。
“今年4月25日,闽疆(木垒)石榴籽名师工作室正式揭牌,我们分别在木垒县中学、木垒县职业中学、木垒县第三小学等设立了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援疆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为重点,培养一批骨干教师队伍。”木垒县中学闽疆(木垒)石榴籽名师工作室里,工作室成员、第九批援疆老师方勇军介绍着。
“虽然我们已经离开了木垒,但是我们仍然想继续作贡献。”既是第七批,也是第八批的援疆老师郑惠金回忆道,“在木垒的日子,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奉献与成长的难忘经历。当时第七批下半批一年半的援疆工作结束后,我选择继续留任到第八批的上半批。我想把我从教20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更多地分享给当地的老师。”
今年来,漳州援疆分指挥部在历批次援疆干部人才接续奋斗的基础上,先后在木垒建立昌吉州首个检察人才联络站,成立闽疆(木垒)石榴籽名医、名师、名家、警务、公共法律服务等6个工作室,进一步搭建智力援疆可持续发展平台,以“柔性引才”“组团式”等形式,深入开展专技人才队伍“师带徒”,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在木垒鹰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援疆干部人才一行走进新疆鹰嘴豆文化博物馆,了解“中国鹰嘴豆之乡”木垒县鹰嘴豆的发展现状。今年1月8日,漳州分指挥部邀请了知名营养学专家到木垒调研鹰嘴豆产业延伸发展,并与相关企业在科研突破、成果运用方面达成合作共识;今年开春以来,多名漳州援疆农技人才成功引进一批新品种,指导鹰嘴豆良种繁育开展……
“羊、长眉驼,鹰嘴豆、豌豆,都是木垒的宝贝。经济发展无农不稳。木垒的农业不仅稳还能富,是木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农业领域的从业者,第六批援疆专技人才蔡毅生颇有感触,“援疆工作期间,我们就助力木垒特产‘走出去’,漳州元素‘走进来’。援疆工作结束后,我依然持续关注木垒的农业发展,看到如今木垒的农业越来越好,我感到十分欣慰,也希望漳木两地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赢。”
多年来,漳州分指挥部积极推动木垒特产、企业‘走出去’,赴福建参加中国漳州(龙海)食品博览会、投洽会、农博会·花博会、闽台美食节,赴四川参加全国糖酒会等展会;助力漳州第12家“木垒联盟·漳木良品”新疆特色产品店开业,多渠道推动木垒特色资源拓展疆内外市场。
除了“羊、豆”,木垒还有知名的“风、光”。
几天来,历批次援疆干部人才还先后参观了木垒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东方电气、北京双杰、准东能源馆、天池能源南露天煤矿等地,在高大的风力发电机下、在广袤的煤矿开采坑边,感受昌吉、木垒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
多年来,漳州分指挥部坚持把发展木垒县“风、光、羊、豆”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援疆,积极对接央企、国企、民企、上市公司到木垒考察,围绕木垒县新能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电商发展、文旅等重点产业开展推介,挖掘潜在合作项目,加快木垒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上半年,木垒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84亿元、增长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6603元、5096元,分别增长6。2%、10。1%。”木垒县委副书记、县长哈比勒贝克表示,近年来木垒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得益于漳木两地党委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科学统筹谋划,精准发力施策,常抓不懈推进工作;得益于各位援疆干部人才的支持、关注,今后木垒的发展仍然需要援疆干部人才的积极建言献策、大力关心支持。
“感党恩、跟党走。党的援疆政策促进了新疆的开发与发展,也给予我们援疆干部人才机遇与平台,有机会参与祖国边疆的建设发展,有机会认识一群人,爱上一座城。”李明清说,“感谢木垒县各级干部群众对援疆干部人才一直以来的关心关爱,也感谢第九批漳州援疆干部人才为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重走援疆路,再续援疆情。”
“来一张大合照吧。”有人提议。此时,手牵在一起,心连在一起,情也融在一起。
(来源:漳州新闻网 记者 陈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