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9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大荣 通讯员 黄建和 许鹏飞) 在漳州华安,举全县之力发展经济开发区,已然是一个共识。这份共识的背后,凝聚了华安县近20年的奋进历程。
近20年来,该县打破工业发展区域局限,实施“飞地工业”政策,举全县之力建设华安经济开发区,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聚力前行,多次入选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一步步托起“工业强县”之梦。
作为华安经济的“主战场”,华安经济开发区发展稳中有进,综合水平全省排名从2020年的62位,跃升至目前的32位,交出一份亮眼的县域经济发展“答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导报记者近日走进这个山区小县,讲述“共识”背后的故事,探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密码”。
现状 举全县之力打造 “飞地”经济蓄势腾飞
曾经的华安县,是一个传统农业的山区县,境内层峦叠嶂,山多地少,素有“路无十里直,地无十亩平”之称,不仅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滞后,而且还担负着保护九龙江生态环境重任,是漳州市唯一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9个乡镇中有7个乡镇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山地面积占90%以上,制约工业发展瓶颈突出。到2004年,全县仅有几个小水电厂、小铸造厂和小罐头厂等一批小企业。
2005年,华安县委、县政府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创新发展工业思路,决定到靠近市区、土地相对平坦的丰山镇兴办工业集中区,实施“飞地工业”政策,全县乡镇新引进的工业企业均“飞地”落户于此,拉开了“飞地经济”的序幕,探索一条符合山区特点的工业化路子。
2007年,华安工业集中区管委会正式成立。2010年,该工业集中区由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华安经济开发区正式亮相。规划面积41.7平方公里,现已开发面积11.06平方公里,现用地存量近2万亩。1315平方公里的华安大地上,这块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举足轻重。一路走来,华安经济开发区荣誉不少——“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全省优秀开发区”“全国首个冻干食品产业园区”“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等。
华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华安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宋秋明介绍,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历经近20年发展的结果。至2023年底,园区共入驻企业292家,总投资47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11家,年产值176.59亿元,税收4.78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华安经济的“主战场”:投资10亿元以上企业14家,总部上市企业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等,“飞地”腾飞、百家争鸣。
揭秘 深耕“安园护企”沃土 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华安县结合实际情况,深耕这片创业沃土,尤其是2021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就任后,提出“集全县之力打造华安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2+3”主导产业,即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具家居“两大百亿产业集群”和针织机械、铝车轮、冻干食品“三大专业生产园区”。目前,华安县正围绕“2+3”主导产业实施铸链、补链、强链,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华安经济开发区工业企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华安县产业“主阵地”、工业“主战场”、增长“主引擎”。
华安县工信局局长郭炎煌介绍,截至目前,华安县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具家居两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两大主导产业项目144个,已投产项目114个,规模以上69家,2023年完成规模产值92.43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43.9%。经济开发区的规模工业企业从2020年75家增加到2023年111家,企业数占比从62.5%提高到78.17%,规模工业产值占比从2020年的65.12%提高到2023年的83.86%。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华安县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真实写照。在园区设立了乡镇办事处,从各乡镇抽调了精干力量到开发区、指派科级干部常驻,强化项目支撑和现场指导,随时随地助企纾困解难,推动项目快建设、快竣工、快投产。
同时,开发区秉持“盯着目标干、围着企业转、追着问题办、加快速度赶”“把企业当家业、把企业家当家人”的服务理念,打造“亲商、爱商、护商、重商”的发展环境。“华安如意 服务无限”营商环境品牌,不断升级。率先在全市县管开发区设立便企服务中心,推动涉企服务审批、县直单位和市政公用等32个单位进驻,实行“一栋楼办公,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区内事区内办”。同时,全面优化服务企业新模式,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和纪委监委营商环境监督中心,建立领导服务日制度,创建“安园护企办”,打造投资营商新乐土。“安园护企”做法入选全国工商联与公安部沟通联系合作机制百个典型事例。
亮点 特色产业“全链条”打造新型工业园区
针织机械,在制造业中较为“冷门”。近年来,华安县围绕主导产业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推动工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让这里针织机械实现全链条“华安制造”,成功将针织机械打造成为细分领域特色优势产业链,“冷门”行业变成了“热门”。
目前,华安经济开发区针织机械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针织机械涉及生产企业22家,已投产20家,产品可涵盖针织机械整机及90%以上配件,总体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区域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正逐步迈向智能制造和互联互通的发展转型方向,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持续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华安县紧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全力开辟低空经济新业态,并于近日在华安经济开发区举办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大会”,现场签约3个项目、总投资3.7亿元。向社会各界秀出“肌肉”,展示其在新赛道上特有的优势、亮点,福建无人机赛事基地、福建航模飞行基地等8个基地落户华安。紧跟时代前沿,抢占先机,华安吹响了低空经济“首飞”的号角。
以产聚人兴城,更以城留人促产。对标产业社区建设标准,高标准打造高品质新型工业园区,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诸多重点民生项目快速推进。白天车间内纷飞的“电焊花”,夜晚“网红”夜市的“烟火气”,无不是在讲述着“产城人”融合的生动故事。一个“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区,正由梦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