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添动能
翻开2021年至2023年漳州工业投资运行图,一条中高速增长的曲线跃然纸上。近年来,漳州市工业投资占全省工业投资比重及增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工业投资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
然而,全市工业投资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如何避免后劲乏力,靠什么继续发力?漳州的答案是:持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优化一步,竞争力提升一分。
日前,云霄县下河乡引办的贝斯腾智能设备制造项目在一天内拿到了不动产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为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按下了“加速键”。
“原本以为办理项目审批需要花上两三个月的时间,没想到居然一天之内就拿到所有的证,贴心服务让我们企业感到惊喜和暖心。”项目经办人周女士开心地说。
这个项目“拿地即开工”的背后,是漳州市实施土地供应和工程项目并行审批,实现“拿地即开工”的优质服务。
在推进项目落地过程中,当地自然资源局、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住建局、税务局、乡招商办等部门联合成立“拿地即开工”重点项目服务专班,聚焦审批环节多、流程复杂、周期长等堵点、痛点问题,在审批流程上“做减法”,在服务流程上“做加法”,积极探索推行“四证齐发”“拿地即开工”的新型审批模式。
在项目入驻后,工作专班将服务向前延伸至“项目拿地前”和“企业家门口”,将“妈妈式”服务融入审批工作,各部门安排项目专员全程跟踪审批进度,量身定制“进度表”。为确保项目审批有序进行,工作专班多次召开协调会,解决企业审批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全力推动项目极便申报、极简审批、极速落地。
从简政放权、“高效办成一件事”到“妈妈式”服务,再到健全完善政策机制,漳州探索形成了一批营商环境建设的实践经验:将每年11月1日设为“漳州企业家日”;推行“妈妈式”服务;全面推行“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章审批、超时默认、默认追责”审批制度;深入推行“拿地即开工”“验收即办证”“竣工即投产”极简审批……加快建设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漳州”。
去年,漳州全市营商环境综合指数位居全省第三,连续两年获评全省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13.04万户,实有经营主体80.87万户,“一件事一次办”事项产生集成化办件量比例达100%,办事企业群众满意率达99.98%。
此外,漳州坚持服务跟着企业和项目走,持续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扎实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活动。
在三宝集团生产车间,1780mm热轧特殊钢卷板的投产,意味着三宝集团的产业链又增加了一链。这条新生产线的投建,得益于挂钩干部的积极推动与帮扶。
芗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深入三宝集团多方调研,多策并用,助力三宝做大做强,最终促成新材料产业园、1780mm热轧特殊钢卷板生产线等省重点项目的成片开发方案报批,以及部分土地农转用报批、土地征迁等工作。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漳州市2144名干部挂钩企业3195家,共入企服务3774次,协调解决问题41个。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下一步,漳州将持续主动对标标杆、坚持问题导向,把深化拓展“三争”行动落实到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工作中,争优争先争效再奋进,真正以一流营商环境,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全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提供有力支撑。
世卓电子数控车间里,工人在操作数控机。 郑文典 摄
在龙海淘鲜食品公司,工人调试全新生产线。郭高杰 摄
威驰腾车间里,工人在生产出口韩国的新能源车。 许小燕 摄
三宝集团厂区鸟瞰。 郑文典 摄
(来源: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苏益纯 黄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