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姑娘蔡冬梅把闽南提线木偶戏从小县城带到央视戏曲春晚舞台——
二十三年,她让“冷门剧种”圈粉百万
蔡冬梅带着提线木偶登上央视戏曲春晚。(受访者供图)
蔡冬梅在地方公益宣传活动中,带着木偶与孩子们互动。(受访者供图)
近日,一条“女子坚持23年让小剧种多了50个传承人”的词条冲上热搜。漳州姑娘蔡冬梅与提线木偶的故事打动了无数网友。
从艺23年,蔡冬梅打过5份工,几乎在“上班养艺术”。这两年,通过短视频平台,她让“冷门剧种”提线木偶戏有了百万粉丝,也让曾经出走的人回归舞台。
今年春节期间,蔡冬梅身穿白色绸缎衬衫和马面裙,带着木偶亮相央视戏曲春晚,一连表演了《天黑黑》《安童哥》《采茶小姑娘》等闽南语经典歌谣。歌声清亮爽朗,人偶活灵活现,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喜爱。
“要是哪天你走了,这个戏就没人演了”
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因木偶形体和操纵技巧不同,被分为布袋木偶、铁枝木偶、杖头木偶、提线木偶等。闽南提线木偶有将近300支曲牌调,演出时要求演员熟谙唱词唱腔,又要隐匿在木偶之后,仅靠手中的几根细线牵引出角色的动作与情感。2006年,闽南提线木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登上2024年央视戏曲春晚舞台之前,蔡冬梅从未进过剧院。
1987年,蔡冬梅出生于漳州漳浦农村。闽南农村每逢办庙会,都会请戏班来唱大戏。儿时蔡冬梅最期盼的事,就是有戏班来村里表演木偶戏,“他们演到三点,我就看到三点,不看完不走”。14岁那年,她开始跟着村里的木偶戏老艺人蔡春田学提线木偶。每次村里请戏班来唱戏,台下总是人山人海,戏班演员也都盖上了漂亮房子。
等到蔡冬梅学成登台时,木偶戏的观众逐渐减少,一个月演出没几场,有时候一场演出台下观众不超过10个人。看不到出路,剧团的人渐渐离开。
“如果艺术养活不了我,那我就赚钱养艺术。”17岁起,蔡冬梅开始打工,做过餐厅服务员、客车售票员、办公室行政文员,也开过网约车……她对这些工作没有太多要求,唯一要求就是:只能在白天工作,而且不加班,“因为晚上要演木偶戏”。
一人既拉二胡又打锣,两个人唱一整本戏,是蔡冬梅下乡登台演出的常态,“根本演不出质量,很难听,也没人要听”。
到最后,剧团的师姐师妹们都走了,只剩下蔡冬梅一个。“但我没想过放弃,我一直记得我师父那句话:要是哪天你走了,这个戏就没人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