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文庙举行幼儿园学童启蒙开笔礼活动 王文强 摄
带着“蕞尔小县”的标签,却有“千年古邑、状元故里”的头衔,漳州三大千年古县之一,理学大家朱熹亲自在这里开班教学,漳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出生地……这个极具反差感的小城,正是漳州长泰。
顶级“学霸”的偶像效应
千年古邑长泰(2021年撤县设区),本是泉州府南安县武德乡崇教里地。公元955年,升“场”为“县”,取名长泰,寓意“长久安泰”。
公元980年,长泰始属漳州。宋代时,相比漳州管辖下的龙溪、漳浦、龙岩诸县,以长泰当时的规模,堪称“蕞尔小县”。根据2023年统计数据,长泰区常住人口也仅有23.16万人。
然而就是这样的小城,却科第蝉联,英才辈出,先后涌现出进士76人、举人292人、贡生396人,更是诞生了漳州府历史上唯一的科举状元林震。
林震,生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生性勤奋好学的他,在《林氏族谱》分享了自己的学霸作息表:“夜则读书于室,昼则樵于山,倦而息影林樾下,出携卷腰底,读之声朗朗出树间。”
从县里年纪最小的“蒙童”到进京会试,再到内府参加殿试一举夺魁,这不仅是他在科场的崭露头角,更是开创长泰先河的史事。
顶级“学霸”林震很快成为读书人心中的学习偶像,后生们发奋苦读,竞相登第。林震本人也不忘时时督促后辈学习,在《劝学歌》中告诫大家,“兔走乌飞迅似梭,男儿勉学莫蹉跎。”
在林震之后的明代,长泰涌现出30多名进士,“一榜三进士”“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叔侄进士”等科甲蝉联,形成了当时独特的亮丽文化景观,成为后世文化教育的风向标。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林震的老师正是长泰彰信里(今属陈巷唐山社)人——唐泰,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他不仅“通晓五经”,还是理学门派“唐泰学派”的宗师。
唐泰不爱朝堂爱课堂,回到家乡教书育人,吸引了大量学子来报名求学。他的许多学生都很“硬核”,不仅状元林震,还有布政使陈亹、理学家陈真晟等“响当当”的人物。
岁月轮转,时过境迁。如今,崇文之风在长泰的山水和人文中熠熠生辉,状元文化积淀成当地历史文化符号,成为长泰人共同的“文化基因”,一直根植于内心深处代代相传。
理学名师开班教学
当然,读书人对状元的偶像崇拜只是千年来长泰人好读书的一个缩影,更深远的原因,我们则需要追溯到另一位名师。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四月,60岁的朱熹出任漳州“一把手”(知府)。当时的朱熹早已是声名远播的大儒,具有崇高的学术文化地位,到了漳州最重要的一件工作就是抓教育。
正是在朱熹指导下,长泰首开县学,兴办书院,招收生员。不仅如此,朱熹和他的弟子方壬、陈淳等还亲自到长泰开班教学。
作为长泰县主簿方壬更是作为典型到各地介绍长泰儒学(县学)经验,火出了圈。长泰因此民风开化,文风日昌,后人把那段光辉岁月称为“紫阳过化”。
朱子文化在长泰民间影响深远。如今,长泰很多祖厝宗祠在厅堂左右墙上还留有“忠、孝、廉、节”四个墨书大字,一米见方,相传正是模仿朱熹笔迹。
长泰县学与文庙合称儒学或庙学。古代长泰县学与文庙融为一体,毗邻县署,有一个造型宏伟的建筑群,正是始建于宋代(公元1133年)的长泰文庙。
在历史长河中,长泰文庙几经易址,最终于1956年之后被毁。2009年,长泰在城南石岗山南麓异地择址,恢复文庙建设。2018年总体工程告竣,其占地面积达242亩,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是中国第二大祭祀孔子和国学教育教化的重要场所。
现如今,长泰文庙已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平台,成为崇师尚学的文化圣地。这里常年开展祭孔仪式、幼儿园学童启蒙开笔礼、高考中考百日誓师仪式、中小学生研学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近日,一则喜讯传来:长泰区成功申办中国孔庙保护协会2025年第二十六次年会。这既是对长泰文庙保护利用和儒家文化传承发展的支持,也是对长泰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