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移动智慧菇房”7天培育出来的秀珍菇
▲菇房管理者何国文正在“移动智慧菇房”采收秀珍菇
▲芗城区天宝镇田寮村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用地放置多个秀珍菇“移动智慧菇房”
台海网10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赖雅红 实习生 刘心 方岚 文/图 通讯员 刘钦赐 黄绿青) 一听到集装箱,大家熟知的应该是用它装货或者住人。在漳州市芗城区,它还变身“移动智慧菇房”。
在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田寮村的房前屋后、高速桥下的闲置用地,摆放着一些白色的可移动“集装箱”,内设高端的智能化系统,专门用来养菇,取名叫“移动智慧菇房”。
今年5月以来,这些“移动智慧菇房”立足现代农业新特点,锚准了“智慧+移动”,采取“企业+农户”合作、“企业+困难户”帮扶模式,利用农村的闲散劳力、农业的闲杂土地、农民的闲余时间,突出联农带农富农,陆续在田寮村的房前屋后闲置土地落地扎根,带动农户稳定增收,把“小庭院”打造成“大产业”。
“移动智慧菇房”联农带农新模式
10月18日,导报记者开车准备到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田寮村,经过甬莞高速田寮段时,远远就看见高速桥下蓝白相间的彩绘墙,上面一行“移动智慧菇房 联农带农富农”红色字,特别显眼。一间间白色的集装箱,整齐地排放在高速桥下的两侧。这些“集装箱”就是“移动智慧菇房”。
据介绍,秀珍菇“移动智慧菇房”每间占地24平方米,利用智能化控制系统控制秀珍菇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参数,每个周期7天共需20工时,可出菇1300袋。一间菇房每年可为农户实现增收7.8万元,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移动智慧菇房不错,不仅可以整合利用闲置土地,还可提供就业机会。采用集装箱智能养菇,出菇时间较快,这就需要人手采摘,可带动村里闲置人员或者老人就业。”芗城区天宝镇田寮村党支部书记戴万金说,有些老人或者闲置人员不方便外出打工,移动智慧菇房可以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今天这箱秀珍菇成熟了,快过来采收。”菇房管理者何国文操控完箱外的智能表,一边打开箱门,一边电话安排采摘人员。按键、开箱,只见箱内三排绿色菇架上,一簇簇秀珍菇如花似玉,菌盖边缘内卷,这是到了出菇的最佳时机。赶过来的工人拿着剪刀和箩筐,或站或蹲,不一会儿箩筐就装得满满当当。“这些菇将被送到福建云佳安生物科技公司,由企业统一收购。”
何国文夫妻长期在工厂帮人做菇。今年5月,夫妻俩承包管理10间移动智慧菇房,自己当起了“厂长”,每年可有10多万元收入。“这些移动智慧菇房是向企业‘租’的,每年缴纳押金便可以使用。”何国文说,他向企业买进优质菌包后,企业会提供技术指导。菇成熟后,再以“一口价”回收给企业,这样风险大大降低。
如今,田寮村高速桥下和村里房前屋后闲置地又多了数十个“移动智慧菇房”,经验丰富的何国文又被聘请当管理者,每天穿梭在这些菇房之间,累并快乐着。
把“小庭院”打造成“大产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度写入“庭院经济”,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乘政策东风,芗城区天宝镇在田寮村等村居探索发展庭院食用菌生产模式,特别是目前田寮村的秀珍菇小户型“移动智慧菇房”模式,企业以订单的形式发送菌包给农户种植,提供出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以稳定价格统一回购产品,统一回收废包,农户负责出菇及采收,推动庭院经济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居家致富,把“小庭院”打造成“大产业”。
芗城区农业农村局经作站柯月华介绍说,今年,芗城区天宝镇田寮村集体平整盘活村内房前屋后闲置用地,购置安装“移动智慧菇房”,与企业“共建共享”,并租赁给农户。企业制作的菌包卖给农户后,为农户免费提供栽培技术指导,农户只要负责出菇管理、采收及承担相应电费即可开展秀珍菇栽培。出菇后,企业以稳定的价格回购产品,农户不用承担市场风险。
“把生产厂房转移到农户面前,我们‘兜底’价格,让农户吃下‘定心丸’,稳步走好联农带农富农之路。”福建云佳安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洪海碧说。
据了解,目前,芗城区天宝镇田寮村相继在甬莞高速桥下及周边,村里多处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建设56间“移动智慧菇房”。试产成效明显,辐射带动周边过塘村、大寨村、塔尾村等6个村又新建30间“移动智慧菇房”。这些“移动智慧菇房”的联农带农新模式,不仅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优势互补,达到农企共赢,企业有效益、农户有收益,还实现了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有力促进芗城区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