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19日,2021第四届“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参访团走进素有“福建南大门、漳南第一关”美誉的诏安县,探访千帆争流的赤石湾中心渔港,品味“黄金兴”的非遗之美,重温乌山的红色烽火岁月,在古邑墨韵中用镜头记录下无数个难忘瞬间,为此次漳州之行画下圆满句号。
“请给我一首歌的时间”
从小在内陆城市长大的阿根廷《华人网》副主编崔明才,一直向往海边生活。来到诏安县后,他一度认为在浩瀚的海天一色间圆梦是此行最大的收获,直到与腊州村一位老者交谈时,他才发现此行收获远不止于海。
“老人告诉我,这一天里他会和老伴儿在院子里铺晒紫菜,会一起散步去新建的街心公园听戏,有时午后能接到串鲍鱼菜的活儿,只要几个小时就能赚到足够的钱贴补家用;到了晚饭时,在渔港劳作一天的孩子们会满载而归,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完饭后再一起到村里花香四溢的凉亭下坐坐,跟大伙儿话话家常。这样看似平常的一天,却实实在在地打动了我: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份来自老百姓的‘幸福感’么!让人温暖又倍感珍贵。”崔明才感叹,此行改变了他对传统渔村的看法,这里没有海腥味、没有脏乱差,花草葱茏的美好和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在村落实现无缝衔接。
在渔村公园的粼粼湖水旁,村民们打开自带的音箱放声歌唱。这是大伙儿每天的“固定节目”。崔明才和海外华文媒体人围着这群可爱的人们拍摄着、欢乐着,最后也忍不住加入其中,一起唱歌、舞蹈,“从没有感受过时间流逝得这么快,请再给我一首歌的时间,让此刻的美好停留得再久一点。”崔明才说。
记者 蔡柳楠
从一颗“老鼠屎”说起
“这个好像咱们小时候吃的蜜饯‘老鼠屎’呀!酸酸的咸咸的,还有点儿甜。”来自意大利《欧洲新侨网》的副总编张仁发盯着手中这颗被称为“黄金兴”的黑色小东西,喃喃自语。
“样子是有点儿像,但是两者的用材和制作工艺完全不同。”黄金兴博物馆馆长笑着告诉海外华文媒体人,让“80后”充满儿时回忆的零食蜜饯“老鼠屎”主要是用陈皮制成的,而“黄金兴”则是用诏安富硒土壤培育出的青梅、金橘、橄榄等鲜果,分别与10多味中药材合罐发酵,经数十道传统工序后制作成咸金枣、梅灵丹等产品,不仅能健脾胃、消食化胀,还具有提神醒酒、排毒养颜等功效。2009年,这项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外形酷似‘老鼠屎’,但是这颗小东西食药皆宜,可泡、可煮、可含,用途、功效,特别是入口带来的回味,绝对符合它这个霸气的名字。”张仁发在参访中得知,如今“黄金兴”在研发创新产品种类、借助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的同时,还开通了观光通道,配套餐饮、住宿、休闲等设施,打造诏安旅游新热点,这让他倍感惊喜:“‘黄金兴’其实属于农产品加工范畴,一头连着土地,一头连着市场,通过‘产业+文旅’的模式不仅可以拓展市场,还能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同时又能让更多人了解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举多得。小小的一颗‘老鼠屎’,做出了一篇大文章。”张仁发说。
“是终点,亦是新起点和新期待”
“乌山脚下盛开的梅花,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这也正是乌山革命先烈们面对艰难困苦环境不屈不挠、无所畏惧、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的最佳体现。”《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在笔记本上,一字字写下了这段话。
坐落于诏安县红星乡的“乌山红色旅游展示厅”,是此次“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的最后一个参访点。回望历史、瞻仰缅怀,王卫平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红色,是日出的颜色,象征光明,让人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红色,是国旗的颜色,象征革命与胜利,让人不忘初心、接续前行。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在我心里却蕴含着丰富而厚重的意义。我参访过许多红色革命遗址,但是诏安的这份‘红色’尤为让我侧目。”
王卫平告诉记者,诏安不仅用心守护着这段红色记忆,还以“红色”为纽带串联起生态、文旅等多项产业资源,依托“一山一水一梅”自然禀赋优势,打造出多个红色旅游“打卡地”,让“红色之旅”从静到动、从被动观光到主动体验,让红色历史“活”了起来、老区人民富了起来。“我觉得,这份发展智慧是传承,更是希望。”在王卫平看来,此行走过漳州的多个县域,终点站是对历史的重温与回望,同时也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它让我们对这里的未来充满期待。”
来源:漳州新闻网 记者 蔡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