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台海网10月14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一排排整齐的小楼房、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一片片金黄的田野、一张张喜悦的面孔……10月8日,云霄县圆峰祥和新村呈现一片和谐兴旺的新气象。
近年来,云霄县把实施“造福工程”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头戏,最大程度释放易地搬迁扶贫政策红利,让广大贫困群众走出深山,搬到宜居宜业的新居。
思想观念改变了,致富路子也跟着拓宽,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实施“造福工程”,让云霄县涌现出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活便利、安居乐业、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
A 搬得出 有甜头
作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搬迁难,难在每个搬迁户心里都有一杆秤。有的故土难移,不愿搬;有的受经济条件所限,搬不出;有的搬了,但因致富困难,“农忙在新家、农闲跑老家”,影响了“后来者”搬迁的信心。
为破解搬迁难题,云霄县着重在搬迁选址、规划设计、资金管理、工程建设、设施配套五大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变零星搬迁为整村搬迁,变分散安置为集中安置,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标高、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服务管理的“六统一”原则,打造有规模、有档次的新型农民住宅小区。
“我们坚持把造福工程与工业园区发展、光电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小城镇发展相结合,使造福工程成为贫困山区群众摆脱贫困、提高发展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贫困乡村农民走出大山、建设美丽家园的‘助推器’。”云霄县委副书记何霭说。
也因此,云霄县将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建设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其间,政府通过自加压力,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采取争取上级补助一点、县乡补助一点、村集体出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一点、企业赞助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六个一点”办法,从而建立多元、集约、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县级财政对造福工程100户以上和50户以上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的补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加添介绍说,截至目前,7个百户集中安置区共投入建设资金2.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累计达3500万元,安置区基本实现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宽带、通电视讯号标准。
为确保改造工作“不跑偏”,云霄县还调整充实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在每个集中安置区均成立“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建设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立由村两委干部、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老干部、报名登记村民代表组成的集中安置点村民理事会。
“我们实行全程跟踪监督,既保证工程质量,又按时竣工交付使用,形成‘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群众的事情群众办’的工作机制,确保这一民心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做到好事办实、好事办好。”何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