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正月初一至十六,漳州连续在圆山文化中心、南湖举办两场水仙花文化艺术展。北京、上海等10多个地区的水仙花巡展也同时举办。
展会的背后,是近年水仙花种植基地萎缩、市场被蚕食、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如何提升水仙花市场消费新需求?今年一开春,漳州市就将水仙花保护列入2019年重点工作,由高新区牵头,漳州市相关部门和龙海市分解任务,希望通过举办各类展会、开展产业策划、延伸产业链等方式,让水仙花市场重振雄风。
水仙花市场萧条的反思
在漳州圆山脚下的水仙花海,放眼望去,阡陌之间满是翠绿的水仙花。花农陈国辉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今年水仙品质不错,市场却丝毫没有好转。”
眼看着自家的水仙花田从十亩地变为两亩地,陈国辉和儿子起了争执:“一亩地一年亏本3000元,他想改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三角梅。可是我种了一辈子的水仙花,对水仙花的情感无法割舍。无论如何,我都要留下这两亩地。”
问题出在哪儿?漳州市人大、市政协以及高新区的干部们奔赴全市各地调研。“水仙花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多数农户改种三角梅、绿化苗木等利润较高的经济作物。”漳州市高新区建设管理局局长谢伟宏认为,水仙花的“萧条”,与消费观念转变很有关系,“多肉、蝴蝶兰、鲜切花、腊梅等花卉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其风头盖过了水仙花。另外,随着气温的升高和北方冬季暖气的普及,水仙花在物流过程中经历暖—冻—暖的温度剧变,往往造成传统控温技术失败,还没开花就烂了”。
如今,圆山脚下水仙花原产地保护区核心区的种植面积已从4000多亩缩减至今年的1000亩左右。萎缩的背后,是无法支撑市场的盈利能力。以三角梅为例,普通三角梅品种成本约为2万元/年/亩,年利润为每亩2.5万元左右。三年生水仙花种球成本约为1.25万元/年/亩,20%的农户利润约5000元,剩余80%的农户亏损3000至6000元。
实际上,水仙花从业者多为50~60岁的中老年人。他们多以分散经营为主,联合经营意识薄弱,产业化程度低,难以形成成熟完善的运营机制,甚至出现了低价竞销、以次充好等不良现象。
经济效益之外,更容易被忽视的是水仙花质量的下滑。由于过度使用农药化肥、改良土壤投入不足等原因,漳州水仙花品质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同时缺乏针对水仙花的深度研发和精深加工,且在栽培技术、贮存方法、雕刻工艺方面创新不足,漳州水仙花逐渐丧失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