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卿展示1959年获东山县“幼儿工作红旗手”的奖状
台海网10月15日讯 据闽南日报报道 今年10月15日是谷文昌诞辰103周年纪念日。10月14日,在东山县前楼镇岱南村,84岁的沈秀卿老人引着笔者参观55年前谷文昌在她家住近一个月的老房子后,拿出她珍藏的30多张(本)省、县、公社颁发的“幼教先进工作者”“幼儿工作红旗手”等奖状和证书,满怀深情地说:“谷书记的言行,激励我当好农村幼师!”
1955年9月,岱南大队的顶岱南、下岱南、后边、洪厝4个自然村先后办起3个幼儿园。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沈秀卿等5名青年妇女被选为幼师,沈秀卿兼任总园长。
1958年10月的一天下午,沈秀卿正在下岱南村幼儿园给孩子们讲故事,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走进来。他详细询问了幼儿园入学情况和存在难题,对身边的县、公社、大队干部说,各级领导要关心重视幼教事业;要宣传提高群众意识,不能因孩子入幼儿园接送一时麻烦而影响下一代学习成长。谷书记语重心长地对沈秀卿等幼师说:“社员们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不容易,你们要像对待自己亲生儿女一样关心。”谷书记指着旁边一个开水桶和小水杯,生动形象地说,“你们要提高自身素质,假如老师要给孩子‘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在场的人无不深受教育和鼓舞。
“决不能让孩子饿肚子!”沈秀卿回忆,那是60年代初全国三年困难时期,出现粮食短缺和饥荒。1961年5月的一天上午,谷书记走进顶岱南幼儿园,看到孩子们面黄肌瘦,围着老师喊饿,谷书记心疼地皱起眉头,对身边的干部说,“无论如何,决不能让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挨饿!”于是,经研究决定,每月两次由大队集体采购,给3家幼儿园各送上50公斤番薯米或番薯干,炒熟后作为孩子们的点心。1963年,东山岛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旱灾,旱情牵动着谷书记的心弦。当年6月,他带着工作队到旱情最严重的岱南大队蹲点,住在沈秀卿家一间老祖屋里办公和生活,指导群众打水井,抗旱夺丰收。在蹲点近一个月期间,谷书记和妻子史英萍3次到三个幼儿园慰问看望孩子和老师,每次都送去一些番薯米、番薯干。
沈秀卿说,为了使自己有“一桶水”,她克服一切困难,带领全体幼师坚持每天晚上到岱南民校“充电”两三个小时,并请来岱南小学和西埔中学老师辅导文化知识。她们还多次轮流被送到县、龙溪地区(漳州)、福州参加幼师培训。为了解决村里7家“单脚手”户孩子入学难问题,她每天上课前1个小时就出门,逐户将这些孩子带到幼儿园,下课后又送回家,每天早出晩归,延长工作时间2个多小时。当时,农村幼师参照大队工作人员水平,每月由大队开单300个工分到幼师所属生产队参加分粮食。虽然待遇较低,但她毫不计较,全心全意办好幼儿园。
沈秀卿始终将谷书记的教导化为工作的动力。在担任岱南大队幼师25年期间,虽然后5年被选为大队分管幼教工作的妇代会主任和党支委,但她仍然以幼儿园为重,致力教好书和改善幼儿园办学环境条件,完善各种配套设施,使幼儿园越办越出彩。正是沈秀卿等人的辛勤耕耘,使幼儿园班级从1955年的3个班扩大到1980年的12个班,一年入园儿童由100余人增至350多人;幼师队伍从沈秀卿的第一代发展到第七代,增至30多人,经幼儿园培育的儿童达2000多人。
有人说,沈秀卿没有转为公办幼师“吃皇粮”,一生当农民很吃亏,她却一笑了之。沈秀卿的出色表现多次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1957年7月光荣加入共产党,30多次被评为公社、县幼教先进工作者、优秀幼师、幼儿工作红旗手、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每年清明节,沈秀卿坚持到谷文昌陵园祭拜。“我永远记住谷书记的教导,怀念谷书记的功德,弘扬他的好家风。”沈秀卿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