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家三代人的摄影情缘——用镜头记录新时代新农村)
李家三代摄影师在老屋前合影。
改革开放40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摄影师有了众多的摄影素材。在华安县马坑乡,有一户李姓人家,一家三代从事摄影,记录时代变迁。作为乡村摄影师,他们拍摄了30多万张照片,让人们从中感受到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辉煌历程。“我爱山村的山山水水,更爱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山村面貌。”作为家里第一代摄影师、今年84岁的李天炳说。
1948年,李天炳给一位英国摄影师扛摄影器材,开始接触相机。只要“咔嚓”一声,人的面容就可以印在一张纸上,他很是好奇。后来,12岁的他卖了家里唯一的一头耕牛,用70块大洋换来一台英国产老相机。李天炳扛着这台英国产老式外拍座机,走村串寨,拍摄农民照。一年的功夫,他就赚回了本钱。1958年,李天炳结婚了,他给自己拍了一张“彩色”结婚照。当时,所谓“彩色”就是给黑白照片用手工涂上水彩。
在“文革”时期,他因为给乡亲们照相,被列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实在受不了胸前挂着老相机游街批斗,他不得不丢下一家老少,远走他乡谋生。尽管如此,他还是坚定地认为给乡亲们拍照没错。1978年,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李天炳回乡,公开地用相机为乡亲们拍照。有人建议,凭着名气,他完全可以到城里开照相馆。他摇头说:“饮水思源,山区群众需要我,我要把流动照相馆开到最偏僻的山区农民家里。”拍摄农民的百岁照、生日照、结婚照、全家福……李天炳忙得不亦乐乎。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他成为改革开放的忠实记录者,把镜头对准历史性变化下的山区百姓,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人、新事、新面貌。
耕地包产到户,国家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派购种,福田村粮食产量达到400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沐浴改革开放政策,福田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李天炳也拍摄了越来越多的农民的变化。不光如此,他的镜头还对准了农民里出现的新行当,比如养兔、养鸽等。随着农民富裕起来,乡村文化娱乐活动也跟着丰富起来,李天炳的相机也跟随着涌动的春潮记录下乡村里人们那股子乐和劲儿。在拍摄中,李天炳也听到了不少新鲜的名词,什么喇叭裤啊、蝙蝠衫啊、BB机、呼啦圈、因特网……
在李天炳的影响下,他的大儿子李金城也传承了他的爱好。在李天炳拍摄的一张《李金城在创作》的照片里,李金城穿着牛仔裤,背着照相机,脚蹬着自行车。出生于1963年的李金城,7岁就开始接触照相机。和父亲不一样的是,李金城使用的是海鸥双镜头相机。李天炳还是扛着老相机为村民拍照,拍的也是黑白照片,只是找他的人越来越少。对老式相机情有独钟的李天炳,虽然不习惯儿子的新设备和新技术,但却又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照相设备更加先进,摄影也愈加简单。
不过,让李天炳自豪的是,李金城和他一样扎根山区,用现代照相机记录新农村的变化。执著追求和潜心钻研摄影艺术的同时,大胆尝试摄影与旅游的结合,李金城成功挖掘推出了贡鸭山、和春村、好汉坡三个华安景区,被誉为“八闽奇观贡鸭山、闽南西藏和春村、梦幻好汉坡”。 1995年3月27日,李金城被批准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成为华安县第一位国家级摄影家协会会员。
时过境迁。1997年12月,创造出一整套奇特的自然光摄影手法的李天炳,被吉尼斯总部确认为“世界上用自然光拍摄、冲洗底片、晒放照片时间最长的”。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李天炳和李金城父子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改革开放三十年——李天炳、李金城父子摄影作品展”摄影巡回展。这又使李天炳成为新闻焦点人物,先后接受了国内外100多家媒体的专访。
作为李家第三代人,在爷爷、父亲的熏陶下,李豪也钟情于摄影。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李豪除了相机设备已是单反尼康外,还用手机摄影,摄影的观念和创意也是与时俱进。在摄影方面,他也斩获很多奖项,先后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他也被中国摄影艺术家协会、福建省摄影家协会、漳州市摄影家协会、华安县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乡亲们常对李天炳说“后继有人”,这使李家人乐在心里。
有一年春节,李家三代摄影师齐聚一堂。孙子李豪突发奇想,决定三代摄影师再次在老屋前合影留念。于是,他们摆好位置:爷爷在最前面,他拿着英国产老相机;父亲站在中间,拿着他那单反相机;孙子还是排在最后面,用数码相机。选择了自拍模式,《三代摄影师》照片出炉了。透过照片,三代人服装、相机和人的精神面貌,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三代人的摄影历程仿佛改革开放的印记,其中的故事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