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4月16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仲春时节,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中国女排姑娘们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训练的呼喊声,从女排姑娘们的身体里爆发出来,飘飘扬扬,转眼就是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来,只要中国女排一到漳州集训,都会有大批忠实的“粉丝”前来探望、关心。
谁不说咱“家乡”好
“郞导又回来了呀!”漳州女排体训基地的门卫大爷,大腿一拍,乐呵呵地站了起来。每次女排姑娘“返乡”集训,整个漳州城都会沸腾起来。
“漳州永远是中国女排的娘家,永远是中国女排的福地,永远是中国女排的冠军摇篮。这次回来集训,市委、市政府一定全力以赴做好后勤保障服务,让队员们能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4月3日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漳州市委书记檀云坤等领导,亲切会见了女排队员们。
漳州和中国女排的渊源深厚,这背后不仅有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更有群众热烈的拥护。
1972年,漳州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排球训练基地。仅仅28天,漳州群众自发组织、修建的“竹棚馆”初显模型。“竹棚馆”由土、石灰、盐水三者合成的6块“三合土”构成。因排球以球不落地、不持球等高度技巧性取胜,“摸爬滚打”是这项运动的家常便饭。遇到雨天,“竹棚馆”的简陋,使得训练场满是泥泞。女排姑娘们一摔就是一身泥,在每天6个多小时的训练里,泥里混着的杂质常常划伤了她们的身体。
尽管如此,女排姑娘们依然从竹棚里腾飞。1981年11月,中国女排首次摘得世界冠军的桂冠,之后又连续夺得1982年世界锦标赛冠军、1984年奥运会冠军。为此,漳州市中心还立起中国女排“三连冠”的纪念碑;中国女排五连冠后,以“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基本内涵的“女排拼搏精神”,成为漳州“五种精神”之一。
1992年,在漳州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漳州人民自筹500万元,让昔日的“竹棚馆”变成“中国女排腾飞馆”。
“因为有大家长期以来对女排的支持和厚爱,才有2016年中国女排夺冠的成就。在漳州,我们将继续发扬老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再次从漳州起飞,争取在接下来的赛场上为国争光。”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代表中国女排感谢、感恩漳州人民对女排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这种支持在后勤保障上,最能体现。例如,每天饭点前,都是体训基地后厨最繁忙的时候。
“女排姑娘们每天7:00吃早餐,12:40吃午饭,18:30吃晚餐……”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副主任黄奇山对女排姑娘们的作息表烂熟于心,这是他保障女排在漳训练的第18个年头。对基地工作人员来说,为女排做好后勤保障,就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所以,每次女排“返乡”集训,基地都会忙碌起来:组建团队、制定餐表、选材备料……
“基地后勤保障特别贴心,平时集训时间紧迫,基地厨师们精心准备,让我们在场地里就能吃到漳州美食。”入选国家队后第一次到漳州集训的杨涵玉吃着道地的漳州美食,笑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