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角村钢船停泊在港口
台海网1月16日讯 据闽南日报报道,俯瞰东山县东南突出部,在龙、虎、狮、象四个小岛屿的守护下,澳角村沐浴着冬日暖阳,三面朝海,安静坐落。
走进澳角渔港,几十艘钢质渔船在海面上整齐排列,等待着再次远航的冲锋号角,默默地讲述海边人家勤劳勇敢的耕海故事。
从木船到钢船,不变的是家的呼唤——
“看到灯塔,就意味着到家了”
寒风凛冽,在一艘约莫30米长的钢质渔船上,现年46岁的船长沈志超正细致地检修船上设备。海边长大的他15岁便开始捕鱼,经历了从“竹排捕鱼”到“木船捕鱼”再到“钢船出海”的不同时代。一晃30年。黝黑的皮肤散发出海洋的气息和阳光的味道。
2010年,在村两委的鼓励帮助下,沈志超卖掉木船,并向银行贷款70多万元,打造了一艘钢质渔船。钢船马力足、行航稳、抗风浪能力强,出海捕鱼安全许多,产值也比木船时翻一番。
“行船走马三分命。出海捕鱼既有收获也有风险。”沈志超指着钢船上的卫星电话介绍道,“以前出海大家都用对讲机,通话距离一般40多海里,跑太远啥都联系不上。现在钢船上装有卫星电话,出航100多海里也能和家人说上话。”
“最开心的事情是满载而归。”沈志超叙述,“出海多天,面对的都是茫茫大海。返航途中,望见灯塔的感觉特别美好。看到灯塔,就意味着到家了。”
澳角村是东山县最偏远的渔村,近一半的村民主要从事海上捕捞作业。在这里,像沈志超一样的船长还有许多。近年来,该村结合当前渔业形势,抓住中央“油补”的惠民政策,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燃油补贴的有序发放工作,努力协调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扶持渔业生产发展,为渔民贷款造船牵线搭桥,引导渔民将木质渔船升级为钢质渔船,拓展远洋捕捞,勇敢闯海致富。
目前,全村拥有钢质渔船185艘,鲍鱼、对虾、海带、紫菜等养殖场128家,各类水产品加工厂38家,年产值4亿多元,创税2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