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月7日讯 据闽南日报报道 漳州是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拥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0类189项。其中,市级非遗111项,1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51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38人,11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5人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极其丰富。但是,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方面仍存在不足。
经费不足是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制约因素。因补助不力,一些非遗项目正面临断层和流失。目前,只有国家级的和省级的非遗项目才能向上争取到补助资金,其中,国家级项目一年补助2万元,省级项目一年补助3000元。此外,非遗传承人只有60岁以上才能享受补贴。
当前的补助面和补助水平对于大部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来说是杯水车薪。非遗项目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高,一些项目面临着人才奇缺、传承断层的严峻形势。同时,条件较好的城市近年来加大对我市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挖掘力度,一些非遗项目面临流失的危险。
此外,日常运行资金的缺乏,导致一些非遗项目的训练难以开展。如石亭的高跷,服装破旧,无法进行表演;漳州锦歌中山公园传习点基础设施不完善,一遇到高温天气就无法排练;漳州灯谜博物馆房体老化,梅雨天气容易造成四面渗水,不利于馆藏古籍的保护。
在今年的提案中,民盟漳州市委会提出,有关部门要强化政策性保障,根据非遗保护的国家级、省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每年在文化事业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专项用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民盟漳州市委会建议,将非遗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适当扩大补助规模和金额,在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补助基础上,适当给予市级及以下非遗项目一定补助。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专项补助,落实60岁以上补助,同时对60岁以下的只要申报通过,也给予一定补助。设立非遗项目日常运作基金,专项用于非遗项目的日程运作开支,如服装和道具的制作与更新,场馆维护与设备更新等。
同时加大针对性扶持力度。根据非遗项目的特点和现状,分类进行针对性扶持。对商业化能力弱的项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安排公益性展示、演出与文化交流等任务,对完成任务的给予一定金额奖励,以奖代补予以扶持;对具有商业化能力的非遗项目,采取“一项一策”,针对项目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帮助解决,助推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记者徐世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