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愁卖,种得多赚得多”
汤永亨、杨绍文和郑淑惠三人,起初引进的是能防止水土流失的“马尼拉”“小姐”等草种。他们在传授“种草经”的同时,也把草皮的销售渠道建立起来。作为福建省第一家草皮的发源地,他们将赚钱又生态这一农作新模式播散到各地。在福建,凡是有新开工的工地,就有他们和村民推广、寻找客户的身影。用汤永亨的话说,客户和口碑,都是他们带着绿油油的绿化草,辗转各大工地辛苦跑出来的。后来,上埔村的绿化草不再是“老三样”,“家族”不断壮大,新增了6个品种。比如,引进的一款名叫“百慕大419草”,在夏季生长迅速,非常适合并常用于高尔夫球场、足球场、庭院、公共绿地。
2005年,汤永亨回到广东,并将草场基地交给商建丽接手。可没有想到,一场台风将她的草场灌满泥浆,草皮全毁了,一下子赔了30多万元。尽管如此,商建丽铁了心重整旗鼓,铲泥浆、平整土地……每天早上5点出门,晚上8点回家。她的家人也到受灾的草场帮忙。汤永亨听说此事,也从广东赶来支援,并帮忙联系草种。2006年下半年,商建丽的草皮生意又渐渐红火起来。
“我们家的草皮保质保量,品质信得过。到了收获季,常有客户自动找上门的。”商跃发骄傲地说。现在,商建丽主内打理草场;商跃发主外跑市场,尤其专门拓展了隧道和高速地带斜坡种草新业务。一有新业务,商跃发起码要带40名村民,将草籽直接种在斜坡,并进行管护。现在,单单商建丽家的草皮,一年就能铺上百万平方米,营造了绿色生态的宜居环境。“不愁卖,种得多种得好,就赚得更多。坚持下来的,都挣钱了。”这是商建丽夫妇种草多年的肺腑之言。
上埔村的合作种草模式推广了
二十年的里程,以上埔村作为绿化草的发源地,在福建延伸出上百家的草皮公司。绿化草也唤醒村民的“绿色意识”,进而让上埔村披上美丽的绿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埔村获评漳州市美丽乡村、漳浦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与草的缘分,也改变了汤永亨、杨绍文和郑淑惠三人的人生轨迹,他们实现华丽的绿色转身,从生态中赚取红利,继续作为绿色发展的引领人。汤永亨一直在发展绿色经济,他离开漳州之后,将他和上埔村的合作种草模式,推广到海南、广西和四川等地,发动当地村民种草增收。他的草皮生产量越来越大,单一年的营业额就高达600万元。上世纪90年代,杨绍文下海经商,致力于探索绿色时空,创新绿色发展理念和模式,尤其首创了鲍鱼笼子为“神仙草”铁皮石斛的“安乐窝”,让人叫绝。
“我们受益于国家生态文明、生态环保及环境治理等相关政策。”郑淑惠说,当年漳州林业组培中心引进草皮时,她才刚大学毕业。让她难忘的是,当年她有幸参与了上埔村的草皮种植,并成为草皮的技术能手。2000年以后,她选择辞职,成立草皮销售公司。她先对村民加强种草技术培训,并确定捆绑模式,由她负责提供草籽,统一指导种草技术,并对草的成品进行保价回购。一年下来,她主打马尼拉草和台湾草两个品种,获得几十万元的收入。
如今,商建丽夫妇也在计划“转型”。由于村里的土地有限,他们谋划“飞出去”租土地,采取“飞地经济”的种草模式,寻求新动力。“这样一来,不仅能扩大本地草坪种植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能带动合作农户增加收入。”商跃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