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2月22日讯 据闽南日报报道,在漳浦县大南坂镇上埔村村口,有这样一片田野:从1997年以来,20亩地不再种庄稼,而是种草。二十年过去了,该村独辟蹊径发展“小草经济”,铺出一条种草致富路,全村400多户, 90%以上的农户盖起了楼房。
商跃发、商建丽夫妇在草场清理杂草
行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充满淡淡的草香,放眼望去,只见草如秧苗般插种,垄垄相连,绿油油如地毯般铺满田地。“种草种出了金子!”12月19日,记者来到上埔村,与草农们聊起他们的绿色生态故事。
“好好的水稻田,咋拿去种草?”
在一栋三层半高的小楼前,60岁的商建丽骑着摩托车风风火火地从草场干活回来。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棉衣,套着黑色的马甲,脚上穿解放鞋,全身行头不超过200元,这样的形象,很难让人将她和村里的“女首富”对上号。更没想到,她目不识丁,却是全村种草的带头人。
商建丽和爱人商跃发都是土生土长的上埔村人。1997年以前,上埔村祖祖辈辈守护着800多亩的土地,尽管辛苦种植水稻和果树,但只能勉强度日。“草多的田谷少!”当地有这样一句闽南谚语,说的是庄稼人最怕田长草,所以大伙见到草都斩草除根。当商建丽说要种草时,村里一群老人立马赶到田里,嚷着:“好好的水稻田,怎么种草?草能当饭吃?”商建丽几个人被看成另类。
“小草得以在上埔村落地生根,真该感谢原漳州林业组培中心的杨绍文和郑淑惠,以及来自广东中山的汤永亨。”商建丽说,他们是村民改行种草的引路人。原来,1997年,福建省林业厅有意引种草皮,并将这项工作交付漳州。市政府提出由漳州林业组培中心负责引进草皮,带动漳州整个花卉发展的设想。“当时全福建还没人种草皮,种草技术一片空白。杨绍文和郑淑惠经过考察,找到拥有种草配方的汤永亨合作。诚心打动下,汤永亨坐了十个小时的大巴车,前来合作,随后将200亩的草皮基地,落户到上埔村。”商建丽说,“没有当年的老汤,就没有现在的小康。”
“城市绿化需要草皮点缀,种植前景广阔。”面对村民的质疑,他们和当时的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为了打消“种草能不能挣钱”的疑虑,让村民们亲身感受“钱途”,他们优先雇佣村里女工,并开出每人每天16元的工资。商建丽带领大家认真干活,后成为第一批43名草场工人的“小组长”。再后来,草场的平日运转都交给商建丽负责。1999年,草场女工干一个月,收入就有五六百元,这比种地、种水果强多了。商建丽断定,种草肯定能来钱。于是,她做起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先试种2亩地,再以每亩400元的租金,建立自家120亩草场。
“一亩草顶十亩稻。”村民尝到了甜头,草农越来越多。老人们改口说:“种得一小草,毋惊子孙穷!”部分人熟悉种植技术后,也租土地种草皮,包括上埔村附近的马口和梅林等村村民。村民收获满满,乐开了怀,比喻种草就是点“绿”成金。商跃发给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草皮账:“每平方米草皮最低卖4元,高时6元,一亩地666平方米,一年收获三次,假设租100亩的话,年纯收入超过30万元。”期间,女工的工资涨到每人每天120元,月收入最多达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