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入口
▲故居绿树掩映
▲林语堂寝室
▲家中私塾
台海网12月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晓琪 通讯员 黄荣才 林秋辉/文 张伟华/图)“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作为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出生地,漳州平和坂仔的青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像哲学一样慢慢融入他的记忆、他的血液中,最后形成了他的高地人生观。
其实,从林语堂在坂仔出生,6岁接受启蒙教育,到10岁离开坂仔到厦门求学,不止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及初恋、家乡的语言、家乡的闽南文化、家乡的小吃等都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痕,并不断生根、发芽,让他魂牵梦绕,成为他创作的源泉。而在坂仔度过的10年快乐童年更是给他奠定了快乐、舒适、平和的人生观,进而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形成了他幽默性灵、平和闲适的精神境界。
故居:存有儿时的生活生产用具
林语堂故居主体是“同”字形瓦木结构的平房,前间右边还有一间长条形的房间,像主体房间的耳朵一般,也是瓦木结构平房,并且和前间相通,形成一个整体,这是当年林语堂一家的厨房,主体后间有个小小的阁楼。
在林语堂故居内,陈列着林语堂童年时代的床、衣柜、桌子和餐桌、米桶、蓑衣、斗笠等生产、生活用品。厨房的背后有一口水井,就是林语堂在著作中曾经提及的那口井,井台是鹅卵石砌就的,泉水依然清冽可口,水井旁有个水槽,据说这是幼时林语堂为了省时省力发明的,从水井里舀水倒进水槽,水槽直通厨房内的水桶,省得提着水到厨房里倒。水井旁边有间小小的教室,是当年林语堂就读的铭新小学教室。旁边的铭新小学教室内放置着林语堂就读于铭新小学的讲台桌及课桌椅。
站在故居的门口,可以看到林语堂笔下多次深情描述的十尖山、石起山;在故居后门20米外,就是林语堂作品里经常写到的西溪,这条小溪给了林语堂和小伙伴捉虾嬉戏、与赖柏英做游戏以及曼妙航程的无限欢乐。“如今的林语堂故居是2006年根据现存的风格,参照各种资料及老人回忆叙述,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而成的。”平和林语堂研究会会长、平和林语堂文学馆馆长黄荣才介绍,原来的故居在坂仔镇宝南小学校园一隅的大树下,原来是坂仔礼拜堂,始建于19世纪90年代,是由坂仔基督教会自筹资金建起来的,可惜的是,在历史的风雨中,除了小阁楼和复原的铭新小学教室,如今教堂已了无痕迹。在原来教堂的地盘上,错落生长的几棵树已经很茂盛了。
如今,在林语堂故居旁边,是2007年建成的林语堂文学馆,在绿树掩映下,与故居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