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2月3日讯 据闽南日报报道 2017年11月17日,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传来喜讯——漳州顺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全国文明城市”——这沉甸甸的六个字,意味着对一座城市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高度褒奖,是我国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能够顺利蝉联,彰显着漳州奋力迈向现代文明城市的高度自信。
自2015年2月,我市首次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创建永远在路上”的思想,不断巩固创建成果、提升创建水平,文明城市,实至名归。
关键词:合力
全市上下一条心久久为功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漳州从上到下、戮力同心,一步一个脚印。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列入政府工作重点,每年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对我市创城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今年9月,市委书记檀云坤在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上作动员部署,市长刘远作工作点评。
市领导亲自挂帅。市委书记担任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相关领导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市领导经常带队分街道片区对创城工作进行督查,推动工作落实。
各单位纷纷行动起来。17个创城重点单位主要领导签订年度创城工作责任书,各部门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责任分解表》等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把工作落实落细。文明办、创城办人员坚持每周开展2次以上的巡查活动。
为完善创城工作机制,今年来我市进一步调整充实市创城办公室及工作组,强化其组织协调、检查指导、分解任务、督查落实、考核奖惩的工作责任,确保创城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同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不力影响整体进度和成绩的,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对创建工作整改没有到位的,实行问责。
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漳州以更高的站位、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追求持续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朝着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升级版不断迈进。
关键词:崇德
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高地
精神文明是城市文明的灵魂与支撑。两年多来,漳州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树立时代楷模,真正使文明成为共同的社会价值、持久的社会风尚。
民俗活动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泰县岩溪镇以三公“下水操”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教育内容,开展弘扬忠义勇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南靖县奎洋镇上洋村的土楼群中,俯仰之间随处可见的土楼楹联,藏头嵌字、隽永深远,成为教育子孙后代的家规祖训;东山县陈城镇湖塘村结合本村孝德文化,制定村规民约,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反对铺张浪费。
道德模范评选“树标杆”。树立黄志丽、刘龙清等一批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深入开展最美基层人物、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福建好人”、敬业奉献之星等评选活动,每月举行“我学习、我推荐身边好人”活动,引导广大市民见贤思齐,崇德向上。
文明创建持续有效。“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不同层面和领域的文明创建,由点及面夯实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基础,让文明之花在龙江大地绽放。
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全市志愿者注册登记总数持续递增,“青春扶贫行动”、“相约青春·牵手助残”等主题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在南靖土楼、漳州火车站等建设“志愿驿站”,进一步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公益广告熏陶感染。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等公益广告在建筑围挡、公交车亭、公园车站等随处可见,报纸、电视、网站公益广告刊播不断,使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到漳州人民的心田脑海。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网上祭英烈”等各项主题活动培育未成年人阳光心态,呵护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