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微博)1月13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张惠玲 杨艳娜)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是“马年”,马年说马,但你知道漳州有多少带“马”的地名吗?它们又是因何而得名?
接下来,我们带你了解这些与“马”有关的有趣地名吧。
数马:三个乡镇有“马”
据了解,目前,漳州全市共有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等八县两区一市,但名称均与马无缘。
“乡镇里,倒是有三个含马乡镇。”漳州市民政局地名科何科长说,这三个乡镇分别为华安县马坑乡、漳浦县马坪镇和云霄县的马埔乡。
在村一级,倒是遍地有“马”,每个县都有含“马”的村庄,如云霄有马埔寨、马埔圩等;漳浦有马圩村、马苑村等;平和有双马村、三马村等;诏安有马城村、走马村、马头村等;南靖有马山村、马公村;龙海有马洲村等。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大大小小含“马”的地名共有数十个,算得上是“群马奔腾”了。
马埔:因古代驿站而得名
这些地方的地名,为什么会有含“马”呢?有学者认为,按照民间地名的产生规律,这些地方在古代时,或许就与真马有关,如马圩,在古代可能就是指主要卖马的市场。
不少地名是由于作为古代的一个驿站而得名,云霄县马埔乡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漳州市文史馆馆长江焕明介绍,古代遵循“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的原则,每5公里就会设立一个“埔”,马埔乡的“埔”字,其实指的就是驿站。由于驿站既是古代传递官方文书、战事情报的重要渠道,又是商、民的邮政渠道,同时还是旅人的沿途休憩点,所以多会在驿站设有驿夫,还会养马。
他指出,为了保证驿站的正常运作,官府就特许在驿站附近建设庵庙,赐地耕种,以留住驿站人员。随着驿站周边人流的聚集,镇区渐渐形成,“马埔乡”的地名也就沿用了下来。
马灶路:放马和铸灶烧陶的地方
其实,就在大家的身边,漳州市区就有三个地方有“马”,分别为马灶路、马坪街、马道底。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三个老地名已渐被新名字所掩盖了,渐渐鲜为人知了。
说起水仙大街,大家都知道,它是漳州市区的主干道之一,它的曾用名就有“马”,叫“马灶路”,这个名字沿用近百年,直到几年前,才改名为“水仙大街”。
“马灶”这两个字,看似很“乡土”,但却是大有来历。
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讲,在解放前,运输主要靠马车,晋江商人配备马车来漳州跑运输,租住在下沙这一带。以前这一带都是农田,路也小,平常没生意时就在田旁放马,同时这里也是铸灶烧制陶灶的地方,称为“炉灶社”,所以那条小路就被称为马灶路。
后来,随着漳州城区的东扩,马灶路这条小路,被拓宽至双向四车道大街,并往东延伸至龙文区,就成了现在的水仙大街。
马坪街:旧时漳州的繁华商业街
马坪街,也就是现在的延安南路,是漳州旧城区的主干道之一,也是“漳州古城”范围内,北起中山公园口与新华西路交会,南至延安南路闸门与江滨路交会,全长约600米。其北段(原马坪街),为旧时漳州的主干道,道路两侧布满各式各样的商店,中段(断蛙池)、南段路两侧多为民初砖木二层骑楼式建筑。
在这条古街上,诞生了历史上许多的“漳州第一家”:第一家照相馆(美玉照相馆)、第一家皮鞋店(1924年)、第一家银庄公会、第一家电话公司(1925年)、第一家长途汽车股份公司(1919年)、第一家国有书店(1949年11月)、第一条水泥路面(1952年)。马坪街可以说是旧时漳州最繁华的黄金商业街,民国七年(1918年)粤军陈炯明驻漳期间进行市政改造,将马坪街拓宽为定威路时,登记的首饰商号就达30多家。
马道底:漳州当时唯一一个体育场
马道底(闽南话也称马肚底),即现在的胜利公园一带,是漳州的旧体育场。“当时很多大型的集会、表演、体育盛事、学校活动等都在这里举行,可以说是上世纪90年代时期年轻人很重要的一个活动场所。”
市民蔡女士回忆说,那时夏天,她和朋友就到马肚底吃刨冰,唱露天卡拉OK、跳舞,马肚底体育场是她们少女时代的美好记忆呢。
江焕明指出,“马肚底”是人们的误称,其实是叫“马道底”,这个称呼从清朝就有了,它位于漳州旧城区的东北角。有人表示,由于该地不像古代的驰道那样开阔平坦,马儿跑到此处便无法施展其飞奔绝技,于是称为马道底。但目前尚未有相关史料能佐证这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