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上午,福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5年清明祭扫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殡葬改革工作和清明文明祭扫保障措施。 扎实推进惠民殡葬工作 福州市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陈佳丁在会上介绍,今年,福州市殡葬改革工作继续围绕惠民、利民、便民的改革目标,坚定不移持续深化殡葬改革,推动殡葬移风易俗不断深入。 为实现殡葬基本服务普惠性和均等化,各县(市)区对惠民政策进行扩面增项,实现了免除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四项基本殡葬服务费覆盖全市户籍人口,六城区及福清市拓展到常住人口。同时,简化办理流程,改“先交后补”为“费用直补”,在殡仪馆办理火化时直接减免,实现“即申即享”。2024年全市共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7561.79万元。 为规范殡葬市场秩序,福州开展“减项降费优服务”行动,通过合并同类项目、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等方式,增强殡葬服务的公益性。要求殡仪馆执行“阳光公示”制度,将殡仪服务收费项目、内容、标准等上墙公示,设立“普惠套餐”,限制殡葬用品最高售价。 今年,还将重点实施三大民生工程,包括启动建设8个城市公益性公墓,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实现“逝有所安”;建设殡葬便民服务平台,整合线下的殡葬品牌和线上网络资源,为丧属提供规范、快捷、多样的办丧服务;开展社区“白事帮帮团”试点,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居民互帮互助平台,在白事办理过程中为丧属提供规范化、人性化、公益化的丧事协办服务。 生态安葬奖补范围拓宽 近年来,福州市积极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初步建成一批节地生态安葬设施,探索采用骨灰存放、树葬、撒海、深埋等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自今年3月1日起,实施《福州市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办法》,将原来的海葬奖补政策拓展到植树、植花、植草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此外,打造“眠海”公益骨灰撒海服务品牌,持续开展公益海葬活动,今年已举办2场公益骨灰撒海活动,期间共有204例骨灰撒入大海。下一步,还将建设海葬纪念墙,提升海葬内涵,满足逝者亲属凭吊亲人的情感需求。 四项举措做好服务保障 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至6日,恰好是周末,其前后两个周末也将是祭扫高峰期。为确保清明祭扫活动安全、文明、有序,福州市将从四个方面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打造暖心祭扫环境。优化祭扫场所周边的交通疏导方案,加强公交运力调度,合理增加前往祭扫场所和重点祭扫地区的车辆和班次及临时停靠点;开通“清明纪念”网络祭扫平台,提供亲友祭祀、办理代祭扫、先贤先烈祭扫等服务;在重点祭扫场所,设立医疗救助点、便民接待服务点、开辟特殊群体绿色通道。 严守群众权益底线。加大对殡葬用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查处殡葬服务机构巧立名目收费、强制捆绑消费、趁机变相涨价等行为。市民群众若发现经营者侵犯合法权益,或违反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的行为,可拨打12345或87534841投诉举报热线进行反映或举报。 筑牢平安祭扫防线。为减少因祭祀用火引发山林火灾,请广大市民朋友采取鲜花祭祀、无烟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并主动参与各殡葬服务机构开展的“无烟陵园”创建活动,携带的纸钱等祭品在陵园集中焚烧点焚烧,或交由陵园代为焚烧。在农村传统墓葬区祭扫的群众,镇、村干部将在主要进山路口设立防火检查站、宣传劝阻点,开展防火安全教育引导。 倡导文明祭扫新风。为深化殡葬改革,市民政局联合市委文明办,在3月15日至4月15日,开展以“传承榕城文脉,共护清明新风”为主题的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制发殡葬改革宣传册、文明祭扫倡议书,并在重点场所张贴了宣传标语。请市民朋友关注参与“纸钱换鲜花”“丝带寄哀思”“时光信箱”等活动,自觉抵制低俗祭祀用品和封建迷信行为,共同推进殡葬习俗改革,促进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强化惠民殡葬保障、培树文明殡葬新风等方面持续用力,既守护绿水青山,更守护民生福祉,让殡葬改革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陈佳丁说。(东南网记者 朱琳) |
28日上午,福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5年清明祭扫工作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根据市民往年出行祭扫特点及陵园周边道路管制情况专门制定了公交、地铁保障方案,通过增开接驳专线,加密公交趟次、地铁延长运营时间、强化应急保障等措施保障群众出行。 公交方面 增加运力加密趟次。将于4月4日—6日,每天6:30—10:00及11:00—13:00时段加密途经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