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11点多,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树兜社区的“长者食堂·学堂”里,饭菜飘香,人潮涌动,家住附近的老人纷纷前来享用美味午餐。此外,还有手工DIY、面点制作、健康科普等课程安排,让老人在这里乐享幸福晚年。
这份踏实的幸福感,源于饱含深情、寄予厚望的殷殷嘱托。
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考察时,作出了“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的重要指示。
牢记嘱托,勇担重任,砥砺奋进。鼓楼区围绕“三个如何”必答题,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优先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创新打造“一刻钟幸福圈”和“幸福里”等平台载体,探索推出“两会一员”和一线处置等首创机制,持续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用沉甸甸的改革成效书写“幸福答卷”。
幸福没有终点站,奋斗永远在路上。
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在更高起点上把握‘三个如何’时代命题,进一步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在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打响‘家在鼓楼’幸福品牌,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答卷。”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鼓楼区委书记黄建新说。
家在鼓楼
乐享“一刻钟幸福圈”
“昔日纸褙军门前,今日文明一枝花”,军门社区门廊上悬挂的这副对联,铭记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深情牵挂。
走进军门社区,生活便利、办事方便的幸福感扑面而来:“家门口”早餐点及生鲜、水产、日用、美发、小修小补等丰富业态,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五星级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面积达到350平方米的“长者食堂+学堂”、公办少儿托管中心“军萌阅堂”和“四点钟学校”,让“一老一少”笑口常开;线上的智慧社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线下的社区服务窗口,给办事群众带来“就近办”的极大便利……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得益于鼓楼区在全国率先打造“一刻钟幸福圈”的探索实践。近年来,鼓楼区以居民集中居住区为中心,以步行15分钟为半径,整合医、食、学、行、购、托、健、养、业、情十大幸福元素,在全区划定25个“一刻钟幸福圈”。
“一刻钟幸福圈”有什么?鼓楼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补强什么”的思路,实施421个补强项目,着力让居民群众“不出圈”即可享受高品质生活。
“吃饭难”是许多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的问题。“过去,买一次菜要吃一个星期,做一次饭起码要吃两顿,经常吃不到新鲜的。”家住树兜社区的一位老人回忆说。
迎难而上!今年3月,树兜社区“长者食堂·学堂”开始运营,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餐位84个,口味适合、营养丰富、价格优惠,每天有100多位老人在这里就餐。
据悉,鼓楼区在全国率先建立“长者食堂·学堂”助餐助学养老服务新模式,建成开放76家“长者食堂·学堂”,实现社区全覆盖,总餐位数超5000个。同时,持续拓展长者食堂服务内涵,融入健康宣教、营养指导等功能,让“长者食堂·学堂”成为幸福名片。
如今,“家门口”的幸福画卷,延伸得越来越宽广。
鼓楼区结合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幸福里”社区服务综合体,集“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生活服务+特色为民服务”于一体,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目前,已建成军门社区、树兜社区、大凰山社区等10处“幸福里”,实现“幸福里”十街镇全覆盖。
深化改革
探索“两会一员”新机制
鼓楼区是省会福州的核心城区,辖区内人口密集、商家云集、企业众多,社会治理和服务的难度较大。为此,鼓楼区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着力破解难题。
位于鼓东街道中山社区的一个垃圾屋计划迁移时,就遇到了群众意见不一的问题。当时,部分居民认为垃圾屋正对厨房,影响了正常生活;也有部分居民认为原址方便投放垃圾,更换位置将占用活动场地。
“到底移不移,必须畅通民意渠道、倾听居民声音。”中山社区党委书记黄斌介绍,针对这一问题,市民委员会的市民代表“沉”到社区,多次与居民沟通,共同商量出3个方案,最终将垃圾屋移到一旁,位置变化不大,但对居民的影响大大降低,满足各方诉求。
作为听民意、汇民智、解民忧新渠道的市民委员会,是鼓楼区深入践行“三个如何”重要指示、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两会一员”(专家委员会、市民委员会、法务特派员)机制的重要成果。
鼓楼区围绕宜居家园、闽都文化等12个特色领域,组建70人的专家委员会、2100人的市民委员会以及500人的法务特派员队伍,常态化开展决策咨询、市民议事、法务服务等。该机制获评“2023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年度十佳案例”“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全国社区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专家委员会,当好科学决策的“智囊团”——发挥专家学者“智库”作用,采取专题咨询、点题调研、荐题献策方式,提出研究成果及意见建议506条,58个研究成果被吸收采纳、落地实践。
市民委员会,在基层治理中让群众“唱主角”——搭建协商议事、邻里互助平台,邀请市民代表参与议事协商、民意收集、网格服务等,共提出建议8400条,解决问题2400余个。
法务特派员,担当法治城区“守护者”——整合律师、法官、检察官、警官、法律志愿者力量,在69个社区均设立了“法务特派员工作站”,提供法律服务8000余次。
新机制带来新福祉。“现在,许多惠民实事由市民代表主动提、主动议,并汇聚专家智慧商量着办,遇到法律问题就咨询法务特派员,为社区治理增添了活力,让居民的幸福感更强了!”黄斌说。
数字赋能
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2001年,鼓楼区被确定为“数字福建”建设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开启县域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实践。近年来,鼓楼区积极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获评全国唯一的县区级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
在深入践行“三个如何”重要指示、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时代新征程上,鼓楼区发挥数字优势,依托数字赋能,开发出“鼓楼智脑”等数字化平台,在全国首创“一线呼叫、一线报到、一线处置”机制,通过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居民幸福感“节节高”。
据介绍,“鼓楼智脑”立足基层网格力量和“12345”热线等平台,将分散在各部门、单位的100多个数据资源库加以收集、整合,打造“城市大脑”。同时,“鼓楼智脑”链接“一线处置”机制,形成多方联动“攥指成拳”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前段时间,洪山镇福屿网格员巡查发现,一段内河河堤塌陷,存在安全隐患。洪山镇政府迅速响应,呼叫区住建局、区园林中心1个小时内到现场勘察、会商,并及时设置警戒线。之后,由区园林中心先行清理影响修复河堤的树木,再由区住建局修复破损的河堤,4日内办结。通过部门间协同联动,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如今,这种高效处置的社会治理案例在鼓楼区不胜枚举。走进鼓楼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一线处置”平台不时跳出企业、群众及网格员上报的信息,并智能分发至属地街镇和相关部门处置。
该中心负责人介绍,“鼓楼智脑”平台+“一线处置”机制,增强了街镇、社区和全区各部门联动性,实现一般事项10分钟响应、1小时报到、1个工作日处置,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截至目前,累计解决群众和企业各类急难愁盼问题超过14.77万个,2023年群众满意率达99.85%,获评第二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十大优秀案例。
阔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黄建新表示,鼓楼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建设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最美窗口”,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福建日报 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