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州新闻  >> 正文

鼓山摩崖石刻百年前照片亮相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福州晚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鼓山摩崖石刻百年前照片亮相

对比现状,可以证明建筑、石刻都得到很好保护

鼓山灵源洞登山梯(百年前老照片)。

鼓山灵源洞登山梯(6日拍摄)。

近日,长乐区朝阳中学历史老师郑巧蓬,在网络上搜集到两张拍摄于1912年的鼓山摩崖石刻照片。对照老照片可发现,鼓山上的建筑、石刻得到很好保护。

两张老照片中,一张拍摄于鼓山灵源洞登山梯,画面中部显示的是鼓山著名石刻——“上善若水”。该石刻宽1.85米,高74厘米,系清末将军顾飞熊于咸丰辛酉年(1861)题写。画面右边显示的是宋嘉佑六年(1061)的巨幅石刻。该石刻内容记述的是当时多名官员同游鼓山登大顶峰的事情。历经百余年时光,老照片上的石刻文字依稀可辨。

记者6日在相同位置,拍摄了一张灵源洞登山梯现在景象的照片。记者发现,一百多年来,这里的景象并无太大变化,只是树木更高大茂密,涂红的石刻文字更加清晰鲜亮。

“灵源洞”石刻及大殿(百年前老照片)。

“灵源洞”石刻及大殿(6日拍摄)。

另外一张老照片,拍摄的是“灵源洞”石刻及周边大殿,还有著名的“喝水岩”石刻。“喝水岩”石刻系宋代石刻,“喝水岩”三个大字刻于灵源洞弥勒阁旁的峭壁上。

记者6日实地探访发现,比对第二张老照片,现场布局与百年前并无二致,建筑及石刻都得到良好维护,历久弥新。

据老照片提供者介绍,两张照片拍摄于1912年,系当时一艘德国军舰访问福州之际,一名德国军官在游览鼓山时所拍摄。

郑巧蓬介绍,自北宋以来,历代名公巨卿、文人墨客在福州鼓山留下了576段摩崖石刻,其数量之众堪称福州摩崖石刻之最,鼓山也被誉为“东南碑林”。灵源洞附近是鼓山摩崖石刻最密集、质量最高的区域。这两张拍摄于灵源洞附近的老照片,充分体现了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鼓山摩崖石刻就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外国人的目光。(记者 徐文宇/文 林双伟/摄)

来源:福州晚报

相关新闻
南平建阳莒口发现一块北宋摩崖石刻,距今950年!

北宋摩崖石刻 近日,南平建阳区莒口镇河坝村佛迹岭发现一块摩崖石刻,经建阳区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勘查,初步认为此处摩崖石刻年代为北宋,距今已有950年的历史。 佛迹岭有一座千年古刹圣迹寺,以寺前天然佛足印迹而得名,是唐朝高僧马祖道一卓锡传法之所、福建省禅宗发源之地,也是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打卡点之一。在环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即将启动运营前夕,...

长乐发现“鸢飞鱼跃”摩崖石刻

近日,高校教师高展澍与长乐区朝阳中学历史老师郑巧蓬,在长乐千年古刹当阳寺遗址附近,发现一处“鸢飞鱼跃”摩崖石刻。石刻字迹与唐代韩愈所书“鸢飞鱼跃”高度相似。石刻疑为朱熹临摹韩愈之作所书,但具体作者仍有待考证。 该石刻位于当阳寺遗址附近一处突出的巨石上,每字宽约30厘米,字体飘逸洒脱、别具一格。石刻斑驳,颇有年代感。 长乐当阳寺遗址附近发现的“...

有一半遗像,照片来自身份证

▲“人生最后一张照片”制作中 台海网4月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文 常海军/图 通讯员 彭美琴 郑禄宽)   遗像,人生的最后一张照片,是一个生命留给这个世界最后一幅定格的画面。   那么,遗像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一个令人惊讶的数据,在厦门,大约有一半的...

乌山摩崖石刻:罕见的文化宝库

在福州,“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誉蜚声全国;而毗邻三坊七巷的乌山,凭借蔚为壮观的摩崖石刻群,被一些行家赞誉为“一座乌石山,半部中国书法史”。 乌山摩崖石刻的书法何以得此褒奖?本期栏目邀请鼓楼区本土书法家、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柳卫松和鼓楼区园林中心党...

新春走基层丨一张60多年前照片背后的“棉花故事”

1960年,《人民画报》第21期封面照片:高学兰正向艾贾汗讲述并比划棉花打顶等种植技巧。   高学兰回忆,那年夏天,维吾尔族老乡来到自己当时的工作单位塔里木第一农场(简称“塔一场”,今新疆尉犁县塔里木乡)交流并学习技术,“我拔了一株棉花茎秆,跟她讲哪些枝叶要掐掉,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