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文庙下月启动修缮
将增“颜值”添“气质”,持续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福州文庙。
不久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林宝金调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利用工作时,在听取文庙历史、两岸交流、运营管理等情况汇报后说,文庙是福州重要的文化记忆,要充分挖掘文庙历史文化精髓,加强相关文献整理和出版;强化周边环境治理,严格历史风貌管控,不断为文庙增“颜值”添“气质”,持续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25日记者获悉,《福州文庙整体修缮设计方案》已通过,将于今年3月进场施工。
福州文教发展重要实物遗存
福州文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10号,是古代祭祀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唐大历八年(773年),现存建筑为清咸丰元年至四年(1851年至1854年)修建。福州文庙距今1200多年,是福建省内最早的文庙,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兴建的地方文庙。
文庙坐北朝南,占地755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棂星门、前埕、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两侧为廊庑、乡贤祠、名宦祠、书斋等。大成殿是文庙的核心建筑,为祭祀孔子的正殿。福州文庙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殿内立四根石柱,每根重达16吨,用材硕大,为全国现存文庙建筑中所少有。2000年福州市成立文庙保管所,2004年归属福州市博物馆管理,2006年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市博物馆原馆长张振玉告诉记者,福州文庙的发展顺应了福州文教和科举的发展,历史上主要经历了唐宋营建时期、宋元和明清发展时期等。福州文庙始于唐大历八年观察使李椅将州儒学移建于此(称学宫)。唐建中元年(780年)福建观察使常衮又为福州带来了第二次兴学活动。两次兴学活动,不仅给福州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同时也使福州的学校教育开始兴盛。而清《福州府志》记载,早期府学原在城西北一里,唐大历八年由观察使李椅移建在城南兴贤坊,这也成为了有关福州府学的最早记载。
“有了唐代重教的开始,宋代福州教育水平跃居全国领先,出现了科举的盛况。继元代短暂的中落之后,明清时期福州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昌盛和变革时期,除了官学之外,也兴建了大量的书院,以及像马尾船政这样的新学出现。”张振玉说,经历了扩建、焚毁、重修等变迁,今天的福州文庙可以说是研究福州乃至福建文教和科举发展最重要的实物遗存。
记者从福州市文物局最新了解到,福州文庙整体格局基本完整,大成殿整体保存较好,但地面、墙体、木构架、屋面等存在年久失修、断裂下沉等问题。目前,《福州文庙整体修缮设计方案》已通过,将于今年3月进场施工,希望本次修缮达到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福州文庙的历史信息及应有价值的目的。
庄严大气的大成殿。
三大展陈展现“邹鲁名邦”风采
2020年,为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召开,福州文庙进行了一系列展陈工程提升,新增了《邹鲁名邦 文脉流芳——福州古代教育史展》《科举鳌首 大魁天下——福州历代状元展》《识礼明仁 闻乐知德——礼乐文化展》三个展览,分别呈现在大成殿的东、西庑,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福州文庙的内涵。
《科举鳌首 大魁天下——福州历代状元展》内,展示在人文荟萃、科举兴盛的福州,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共走出了16位文状元和12位武状元、4073位进士,且出现了“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等科举盛况。
《邹鲁名邦 文脉流芳——福州古代教育史展》内,介绍从西晋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到唐代李椅、常衮的两次兴学,五代王审知兴“四门学”,再到宋代福州的“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明代的“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清代的“五子登科”“六子科甲”等科举盛况,游客可以全面了解福州古代教育史的发展轨迹,体会福州“邹鲁名邦”的风采。
“我们这次来福州旅游,看到了遍布城市大大小小的人文古迹,看完文庙的展览就知道这里确实是人杰地灵、文脉昌盛。”来自浙江绍兴的谢亮对记者说。
据福州文庙保管所所长林立杰介绍,今年春节假期,来文庙参观的游客与往年相比人数增加不少。
游客在福州文庙内了解古时的科举制度。
文庙“儒林佳话”永流传
闽都文风昌盛,科举独领风骚。以下我们浅挖几段“儒林佳话”来感受下。
民族英雄,清朝名宦林则徐幼年家境贫寒,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父亲就馆于邻居罗氏,林则徐随父入塾读书。林则徐后来追忆道:“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答挞,即呵斥亦绝少……”正是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及父亲林宾日的因势利导,林则徐很快就从众学子当中脱颖而出,清嘉庆元年(1796年),12岁的林则徐当选为佾生,成为孔庙祭祀乐舞的人员。
佾生指的是在科举考试中,虽然未进入正式的考试阶段(即未入闱),但成绩尚好,因而被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祀乐舞的人员,当时佾生也被称为“半个秀才”。
果然,嘉庆二年(1797年),年仅13岁的林则徐应府试得第一名。嘉庆三年,林则徐考中秀才,后就学于著名的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29名举人。嘉庆十一年(1806年),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聘请担任文书,后得张师诚赏识,入其幕府担任幕僚。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学习满文,从此走上从政之路。
福州文庙内刻有福州历代进士名录。
除了林则徐与文庙的故事之外,福州的萨氏家族也与文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文庙内的《识礼明仁闻乐知德——礼乐文化展》内有一块近百年的石碑,碑文题名为“重修福州孔庙崇圣殿记”,记录了时任福建省省长的萨镇冰带头重修崇圣殿的故事。
萨氏家族世代书香,仅清康熙至光绪年间登第者即达五十余人。萨镇冰的父亲萨怡臣,深受传统儒学教育的影响,曾考中秀才,以教私塾为业。晚清,福州孔庙每年春秋二祭时,萨怡臣充赞礼官,指挥童生、乐生演习礼仪。因此,重修崇圣殿,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萨镇冰对父亲的怀念和一种感恩。
在萨家后代、福建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原总经理萨本敦不久前发表的《福州与萨家相关的四处摩崖石刻》中还提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大梦山动物园旧址有一座假山“猴山”,近来这里发现刻有“侯官薩知辉”五字的假山石。经考证,清乾隆时(1780年)福建名列前茅的333位学士各献一块刻有自己名字的石头给福建学政朱筠,朱筠将这些石头在提督福建学院署(现为延安中学,原文庙背后)聚成假山,并在假山上建亭,命名为“三百三十有三士亭”,还写下了《三百三十有三士亭记》。后来假山从提督福建学院署移除,搬到新建的乌山图书馆中,后又迁到新建的福州西湖,有的砌进“猴山”中。目前尚存39块刻有举子名字的假山石,其中一块便有“侯官薩知辉”五字。
朱筠是清乾隆十二年中举人,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福建学政,是著名的翰林官,他也是嘉庆帝的老师。许多寒门学子,因为他的提携和帮助,成为了学界的栋梁。
像这样发生在福州文庙的名人故事还有很多,文庙是福州重要的文化记忆,目前,相关部门已着手启动对文庙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工作。(记者 管澍/文 林双伟/摄)
来源:福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