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位于北江滨闽水园的连家船民上岸纪念广场正式启用,该广场是福州首个户外新思想学习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连家船实景还原和石雕艺术,展现连家船民“搬上岸、住下来、稳下来、富起来”的生活发展历程。
“一艘连家船既是船民的工作船,又是生活的空间,生老病死都在船上,生活相当清苦。”活动现场,讲解员张梓琦介绍到,在《侯官乡土志》中记载:“蛋(疍)人以舟为居,以渔为业,浮家泛宅”,疍民是历史上对生活在福建沿海一带水上居民的描述,也称为连家船民,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善水性,以船为家,过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生活。
“连家船”停靠在码头边上
在连家船民上岸纪念广场的江边,两艘“连家船”停靠在码头边上,船上放着船桨、鱼篓、椅子等等。讲解员张梓琦告诉记者,这是为了深度还原历史画面,在闽水园的江边打造2艘等比例大小连家船,船上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重现了“连家船”疍民生活和工作的真实画面。其中,停泊于右侧的水泥船长约16米、宽约3米,另1艘停泊于左侧的木质船长约11米、宽约2米,木船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体积比水泥船小,船头是疍民的活动空间,船舱是卧室,船尾兼作厨房与卫生间,船民在船上捕鱼、烧饭、学习,一家几代人挤在一条船上过一辈子。
在连家船民上岸纪念广场二层的石壁上,挂着几幅石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当时连家船民的生活。张梓琦说,连家船民命运的转折点在1991年3月,当时经过调研,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解决船民搬迁上岸问题。10个月后,104 户长期居住在水上“连家船”和岸上“竹架棚”的群众搬进新建的红星新村。船民不仅实现了“住房梦”,而且子女户口、读书等问题也陆续得到解决,生活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极大改善,摆脱了祖祖辈辈绝大部分为文盲的状况。
来源:智慧海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