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福州马尾琅岐迎来红蟳丰收季。 吴丹红 摄
中新网福州10月15日电 金秋时节,位于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金砂管理区红蟳公社内,年近70岁的金誉闽红蟳养殖合作社社长陈治梓和工人们正在池塘里忙活着,迎接今年的丰收季。
这几天,陈治梓和工人们每天大清早就忙碌开了,工人们根据规格、大小精心挑选成熟的红蟳,用草绳捆扎,装箱,等待快递上门取货,送往各地。
“红蟳是福州人对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的青蟹的称呼。”陈治梓向记者介绍,琅岐红蟳学名“锯缘青蟹”,因其青色的外壳边缘有锯齿状而得名。又因其有公母之分,收获也分两季。每年7月至10月,是公蟳丰收季,蟹膏金黄丰腴。母蟳则在11月中旬至元旦前后收成,蟹膏为红色。
金秋时节,福州马尾琅岐迎来红蟳丰收季。 吴丹红 摄
琅岐红蟳由于个头大、品质优、无污染,2015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7年端上厦门金砖峰会餐桌,被誉为“金砖红蟳”。
为啥琅岐红蟳这么优质呢?陈治梓向记者这样解释,这还要得益于琅岐独特地理位置和“天然”养殖环境。琅岐岛位于福州闽江入海口处,淡咸水交界处,有着独特的水质、水温、盐度和丰富的饵料,非常适合养殖。此外,琅岐蟳的野生苗资源十分丰富,陈治梓和当地的养殖户都是直接从闽江口捞上天然蟳苗,或从连江、长乐等地引进。为了保证“野味”,合作社都是采用新鲜鱼虾来喂养。“红蟳非常‘挑食’,不新鲜的食物,它们都不吃。”陈治梓介绍,4月份放的2万只苗,已大部分上市售卖。今年的市价比往年更好,最优质的单斤至少能卖到120元以上,即便价格不菲,也是供不应求。
合作社的蟳这么“火”,不得不提起另外一个人,那就是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金砂管理区主任陈治同。“养蟳近30年,经历过产量最辉煌的时候,也经历过产量最低谷时期。”陈治同说,上世纪70年代末,琅岐当地开始人工养殖,至2004年,养殖面积曾高达5000亩,全年产100多万公斤,一度销往广东、浙江两省。
2005年,由于水质出现问题,蟳苗死亡率比较高,加上村民大量出国务工,养殖的人就越来越少。考虑到养殖投入高、风险大,随后的几年,当地的养殖户都在陆续观望。2018年,金砂村被选为福建省美丽乡村示范点,2019年,红蟳公社被列为金砂管理区乡村振兴一期运营项目,摸爬滚打多年的陈治同敏锐地意识到,产业发展的机会来了,要将琅岐红蟳事业做大,单靠零零散散,一家一户的养殖模式,抵抗不住市场的大风大浪,抱团才是共富的敲门砖。
在金砂管理区书记陈善明的牵头下,陈治同把包括他在内的12名党员养殖经营户组织起来,在红蟳公社内成立了金誉闽红蟳养殖合作社,承包40亩的池塘养殖。
陈治同说,“琅岐这么好的地理位置,养蟳是再好不过了。”就这样,“你三万我三万,其余11名党员积极入股,第一笔启动资金总计三十多万就到位了。”可由于技术落后、经验不足,第一次撒苗,最终大家都以失败告终。2020年,合作社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养殖,成活率相对高,当年就盈利十来万。往后,陈治同逐渐得心应手,红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越来越响亮,树立了琅岐红蟳养殖范本基地招牌。
除了传统的订单销售和批发外,琅岐红蟳还“爬”上了网线,通过直播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膏多肉肥,蟹肉纤维细腻,口感特别鲜甜。”这是网友们给出的最多评价。此外,红蟳公社还开发了农特商城小程序,市民可在小程序进行自主选购,足不出户就可品尝到琅岐的“蟳味”。
“我眼里的丰收不仅是丰收了,钱袋子鼓起来了,还有我们村民精神层面,现在城里人很喜欢来我们这个公社,很喜欢这种沿海小村子的田园风光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陈治同说。(来源:中新网 吴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