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福州行政服务中心耐心指导群众办事。 张人峰 摄
福州滨海新城面貌日新月异。叶义斌 摄
福州高新区“智慧大脑”通过信息化手段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傅高欣 摄
福州现代物流城(效果图)
位于福州台江区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古今交融,活力四射。池远 摄
台海网7月25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盛夏时节,福州,FUZHOU,中国聚焦、全球瞩目。
6月底,《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复函同意,福州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获得更大助力。
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全球专家学者线上线下联动,共议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
潮涌闽江,活力福州动能澎湃。自去年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检查以来,福州抢抓机遇,砥砺奋进,推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生态优势持续凸显,全市森林覆盖率、重点流域水质、空气质量均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跻身全国十大“大美之城”。
今年上半年,福州全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1.09亿元,同比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6.5%,分别高出全省、全国0.3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
阔步向前行,不忘来时路。今年1月,福州出台《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动纲要》,提出重点建设滨海新城、福州大学城、东南汽车城、丝路海港城、国际航空城、现代物流城等“六个城”,打响海上福州、数字福州、新型材料、海港空港、闽都文化等五大国际品牌,实施科教兴城、龙头扶引等九大专项行动,推动福州率先实现现代化、全面迈向国际化。
更高起点再出发,福州步履铿锵。“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说。
建设“六个城”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
7月15日,中国-印尼“两国双园”全球招商推介会在福州和印尼多地连线举办,共签约16个经贸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达922亿元人民币。
此前的7月13日,中国-印尼“两国双园”贸易先行首批货物运抵福州港江阴港区,标志着印尼·雅加达—中国·福清江阴“两国双园”海上大通道正式开通。
这些招商合作成果,将为福州市、“两国双园”中方承载地福清元洪投资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海上福州”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龙头舞动,园区发力,为提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福州市着力“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龙头牵引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2020年,福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新起点新征程,如何接续奋斗,加快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
福州市锁定前行方向——重点建设“六个城”,包括滨海新城、福州大学城、东南汽车城、丝路海港城、福州(长乐)国际航空城、现代物流城。
“六个城”,如何建?
建园区,搭“舞台”。在滨海新城,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全面铺开,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等重要平台相继投入使用;位于连江县的现代物流城,基建、招商、项目建设多点开花,将打造服务闽东北、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生活生产资料集散中心;闽侯青口投资区,依托福建奔驰、东南汽车等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建设中国东南汽车城。
抓创新,增后劲。旗山湖畔,全国一流大学城正快速崛起,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创新主体纷纷涌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正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型功能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形成规模。
7月19日,福州市委召开专题会,提出加快建设科创走廊,打造国内一流科技创新集聚地。在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聚焦光电、软件、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引进更多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拼服务,提效率。近日公布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福州市企业开办“耗时”指标获得满分,居全国前列。这得益于福州市大刀阔斧的改革——如今,在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企业开办窗口,全流程走完只需要5个工作小时。其中,企业设立和印章刻制同步办理,2个工作小时办结;税务发票申领,2.5个工作小时办结;“五险一金”,0.5个工作小时办结。
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各指标领域标杆城市名单,福州市的登记财产、纳税、跨境贸易、保护中小投资者、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市场监管等6个指标入选全国标杆。其中,“跨境贸易”“市场监管”和“登记财产”三个指标在2019、2020连续两个年度成为全国标杆。
修“颜值”塑“气质”加速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近日,前来参加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嘉宾,对福州城市的好品质赞不绝口。
“福州是海滨城市、山水城市,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有着非常明显的生态环境优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秘书处办公室主任李尔吾,第一次来到福州,就被城市细节品质所吸引。
这得益于福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提升行动。近年来,福州市加强“硬件”、提升“软件”,外修“颜值”、内塑“气质”,在城市治理、细节提升上下足了功夫。同时,以筹备第44届世遗大会为契机,全力打好城市品质、古厝保护、生态环境、产业项目、文明素质提升攻坚战,全力提升城市品质,提高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3月11日,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首次投烧垃圾成功。这是继去年底福州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垃圾“零填埋”后,该项目的又一新进展。其所在的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吃”进的是垃圾,“吐”出的是能量,每年节约能耗约6.33万吨标准煤,减排约60万吨二氧化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有着生动实践。
除了打造“大循环”,还要畅通城市“筋脉”。
一条白马河,两岸绿树成荫,公园小品成趣。登上福船,人在画中游,市民吴如玲连连点赞:“白马河综合治理不仅提升了水质,还贯通了步道,给我们在家门口创造了更多的休憩场所,提高了生活质量。”
这背后,是1000多个日夜的河湖水系综合治理,让城区内河洗去污浊、展现新颜。尤其是福州市“河长制”“河长日(每月14日)”实施以来有效运转,河湖水系水质和整体景观提升明显。
实施大项目,还要注重小细节。福州的老城区、众多的老街巷,是整治提升的难点。如何攻破?整体保护,精准更新。“绣花”式的改造,成为啃下这些“硬骨头”的共同思路。
比如,在鼓楼区中山路,设计人员提取中山堂的粉墙、栏杆与骑楼等历史元素,对广场周边建筑进行相应改造,凸显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融合的独特风格。
围绕精细化的品质提升,福州城市面貌变得越来越有“细节”:河道在变美,156条内河治理基本完成,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水系周边变成了绿带、风廊、水道;城市在变绿,新种乔木85万株,人均绿地面积达15.3平方米;街景更现代,精准整治立面景观节点5529个。
城市品质的提升,滋养着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七溜八溜,不离虎纠”这句耳熟能详的民谚,越来越走进福州老百姓心里。
借世遗大会东风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随着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闽都文化迎来高光时刻: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福州,聚焦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近日,在福州台江区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参会嘉宾、专家齐聚参观考察。这个“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接受专业眼光的审视。
“我感受到这里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市民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这正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现场,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小玲感慨道。
以上下杭等为代表,福州这个拥有2200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成就,正获得国际组织、业内专家的认可。
这得益于福州人牢记嘱托,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福州古厝〉序》精神,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福州市领导说。
建章立制,大力保护。近年来,福州市颁布了一系列名城保护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编制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32项专项规划。先后修缮了重点文物180多处,古建筑、历史建筑1300多处,保护整治261条传统老街巷。其中,仅在2020年,福州文物部门就结合“多规合一”工作平台,对682个城建项目提出审查意见。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福州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75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6处;全市有可移动文物24923件(套);国有博物馆、纪念馆20家,非国有博物馆10家。目前,福州三坊七巷、海丝申遗点已经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船政文化和永泰庄寨也在积极申报阶段。
传承发展,走进生活。近年来,福州市文旅部门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上下足了功夫,邀请了国内知名团队,把闽都特色文化资源分不同模式进行保护开发利用。同时,“古厝+非遗”相结合,通过文旅活动、学校教育、对外交流等渠道和方式,在古厝中展示闽剧、评话等代表性非遗项目,让古厝、文物“活”起来。
经过创新探索和努力实践,位于福州城中心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连续多年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已成为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台及文创产业基地,更是传承弘扬闽都文化的范本;朱紫坊内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芙蓉园,被辟为全国首家漆艺博物馆;“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被列入福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百年船政气息日渐浓郁。
此外,福州近年来大力打造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让老街巷找回“烟火气”。如今,台江苍霞、福清利桥、长乐和平街、闽侯昙石山、罗源后张街、永泰登高山等特色历史街区,延续着城市历史和文脉,成为市民游客探寻老城味道、读取老城记忆的“打卡”点。(记者 段金柱 吴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