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庐修缮前后对比(采访对象供图)
活化利用传承文化
经过精心打磨,“千年文化融于一厝”的郭宅博物馆14日喜迎访客。“相传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郭子仪的第九代嫡孙郭华从长安携家族入闽,辗转迁移留居郭宅乡繁衍至今,本地族亲有4000多户近两万人,在外的也有上万人。”博物馆负责人告诉记者。
博物馆共有8个篇章,一楼是族裔贤俊篇,讲述郭姓的起源、郭宅村历朝的建制沿革,展现历代名人志士艰苦创业、奋斗打拼的故事。二楼有文物古迹、家风家训、兴学重教和竹编工艺等篇章,介绍郭宅村内的30多处文物和历史建筑、村民兴学育才的故事以及郭宅非遗竹编工艺的发展史等。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还讲述了“五四”先驱郭梦良和福州才女庐隐夫妇的故事。
“郭宅村的梦良楼也建成于1920年左右,是纯木结构大宅院。郭梦良在这里读书成长和成家立业。”博物馆负责人说,郭梦良北大毕业后,在上海参与筹建“国立自治学院”,后与庐隐在上海结婚。1925年他在上海逝世,庐隐送棺回榕,并在郭宅家中生活了8个多月。
在这里,游人还能看到明朝嘉靖年间十八勇士抗击倭寇抵御外侵、黄花岗起义郭氏三烈士舍身就义,以及抗日英雄郭奇珊英勇殉国的故事,感受这里走出的郭氏儿女一脉相承的英雄气概。
两年多来,很多郭宅村的村民搬入新居,但村里古厝、古建筑的修复和活化,依然牵动着不少人的心。郭氏后裔、郭宅村村民常常回村参观、追忆往事,还有来自三明等地的郭氏后裔前来认祖归宗。
由于郭宅村以竹编闻名,仓山区因势利导,在郭氏祠堂建设了郭宅竹器博物馆,对郭宅竹编文化、仓山乡土文化作了详细的梳理和展陈。这里也成为凝聚郭宅人心的地方。
“有历史文脉的城镇化,才是高水平的城镇化。郭宅村旧貌换新颜,同时郭宅文化也得到保护和传承。接下来,仓山区还将因地制宜选点建设更多村博物馆,丰富展陈方式,展现建筑历史风貌,盘活文化遗产,为百姓留下美好的乡愁记忆。”仓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吴旭涛 通讯员 王光华 陈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