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成效
立足资源特色 夯实“旅游产业”基础
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村级资产社会化运营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罗源渔村风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包运营红树林景区固定资产,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村财收入50万元。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景区运营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保底月薪2800元,部分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同时,随着游客流量的增多,积极引导村民入驻景区沿街店面从事特色餐饮、农产品销售等小成本创业。
营造浓厚返乡创业氛围。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北山村吸引了于国胤等一批本地大学生成立北山湾农业合作社返乡创业,积极推广稻鱼共养、滩涂养殖等特色产业,生产经营面积达500亩。
此外,借助各类直播平台销售海鸭蛋等农特产品,仅2020年1月份,线上销售额就高达10多万元,年收益可达80万元。在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影响和带动下,村民也积极参与发展民宿开发,现有“北山居”“一海一墅”等2家特色民宿已经开业,创业氛围浓厚。
松山镇北山村红树林公园栈道
做优人居环境 打造“生态宜居”屏障
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新建改造500户三格化粪池,新建污水处理设施3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1座,污水收集管网2275米,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新建完成旅游公厕1座,市级二类公厕1座,做到旱厕拆除、户厕改造、公厕布点“三到位”。
改善村容村貌。完成北山村生命公园建设,引导坟墓复垦绿化迁移,覆土绿化违建坟墓近220台;以美丽乡村再提升建设为契机,到“两整”“三化”“五清楚”。
提升绿化水平。实施造林绿化,房前屋后、荒地种植绿植约3000株、爬藤1公里,每年扩大种植红树林100亩以上,有效提升村内绿化水平,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坚持文化铸魂 造浓“乡风文明”氛围
激活文化活动。探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罗源湾树林旅游节等活动;提升海洋文化知名度。
推进文化阵地。完成北山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方案设计,开发红色文化之旅;保护和传承北山村古民居文化,成功申报福建省第三批传统村落。
推进移风易俗。弘扬家风家训,培树典型事迹,引导群众参与模范家庭、身边好人等评选,不断构建文明乡风。健全村级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动员党员干部及乡贤能人带头婚事新办、喜事廉办、丧事简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松山镇北山村游客接待中心
深化治理体系 筑牢“治理有效”堡垒
提升共治水平。每年召开北山村乡贤动员会议,引导老村干、乡贤人士、返乡青年、村民代表等各界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共建共治良好格局。
完善村务公开机制。推动村务党务公开透明化,完善村务党务公开栏建设,确保保障群众知情权。持续推广“惠民资金网”,引导群众在线查询惠民资金及村集体资金具体流向,积极参与监督。
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结合“村级法律顾问”“挂点民警”制度,整合镇村法律工作者、法律服务志愿者等,成立信访矛盾化解听证评审团,参与矛盾化解。落实基层下访、约访、接访制度,发挥支部、志愿者作用,及时协调民事纠纷,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保障民生福祉 突出“生活富裕”主题
健全服务设施。设立便民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的便民服务,提高基层服务水平;实行村委会与老人互助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完善村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幸福院设施配备,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完善基础设施。多渠道争取补助资金,不断健全完善村内交通、堤防、安全饮用水、健身路径、公园等基建设施,夯实发展基础。
打好脱贫攻坚战。落实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用好各类扶贫政策,为贫困户分别提供公益性岗位、小额信贷、扶贫济困春风行动补助等,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下一步计划
下一阶段,北山村将紧紧抓住“一区三镇”发展机遇,以渔业风情为主线,以革命红色为主调,大力发展滨海文化旅游,重塑老区活力,把北山村打造成为多彩多姿的渔村小镇,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魅力北山新图景。
松山镇北山村田园综合体项目
一是扩建千亩红树林及千米观光栈道,突出红树林的生态绿色。
二是建好观海美食广场、滩涂赶海体验区、渔村民宿以及海洋摄影基地,展示北山湾的海洋蓝色。
三是挖掘北山红色革命历史,修缮提升红军医院、红军食堂等革命旧址,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重塑老区历史的革命红色。
四是扶持壮大北山湾专业合作社,提升田园观光综合体验项目规模,收获田园丰收的硕果金色。
五是修缮提升北山古民居,打响省级古村落品牌,融入文创业态,保留渔村民居的历史古色。 (来源:“福州乡村振兴”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