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全国试点。图为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福州日报记者 张人峰 摄
1.退治有道 守护生态绿底
生态红线就是“高压线”,绝不能越雷池一步。福州对于生态红线的坚守,从没有“下不为例”的说法。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在建的东湖湿地公园,福州正用最真的感情、最严的措施,做好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
作为福建省最优良的河口三角洲湿地,同时也是“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之一,闽江河口湿地地处福州长乐区东北部闽江入海口南侧,总面积2382公顷。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减少成为保护区内的突出问题。
“要把‘入侵者’全部清退!”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柯康生告诉记者,除划定约750亩的核心保护区域,严禁外人进入外,保护区内的养殖塘也开展全面“退养还湿”,变身适宜水鸟在高潮位时停歇的栖息地。
面对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工作人员因地制宜采用“物理除治”法,还聚焦湿地生态系统构建,在互花米草的“居所”种上红树林(秋茄)、短叶茳芏、海三棱藨草、芦苇等乡土植被。
“灭草”也有讲究。柯康生介绍,经系统梳理,保护区内计划清除互花米草1800亩,进行乡土植被恢复1300亩,为营造水鸟觅食栖息环境,剩余500亩将保持光滩。按计划,今年这些“入侵者”将基本完成治理,让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在建设中的滨海新城,生态保护始终被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推进。作为闽江口大区域难得的一个保存相对完好的鸟类栖息地,地处新城核心区的东湖湿地公园已迈开建设脚步。和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样,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据了解,该公园总面积达14.47平方公里(1447公顷),先行动建的启动区生态修复工程约66.9公顷,已交地部分将在春节前完成。
守好了海边的保护区及湿地生态,山里的保护区同样值得关注。位于闽清县西部的福建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闽江干流上唯一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是福建省“三纵一横”生态廊道体系中最主要的栖息地节点之一,更是闽江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为守好这一难得的生态空间,保护区里同样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退行动。
“清退的对象,有各类生产型企业,还有此前遗留的废弃厂房、生产设施、砂石场等,要把原生态还给保护区!”保护区办公室主任黄永辉介绍,减少保护区内的生产活动,能从源头上杜绝所在区域野生动植物受到的固体废弃物、废水排放、噪声污染和人员侵入等外源性的直接干扰,守住保护区宁静祥和的“红线”。
在绿色屏障内,黄楮林保护区还将以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样板,补足宣教、管护、监测、配套设施不足的短板。据了解,清退后的适宜地块,计划改建为珍稀濒危植物繁育基地、野生动物救助站和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等,让更多市民游客在了解保护区的基础上,一起护好保护区的宁静祥和。
闽江河口湿地成鸟类乐园。福州日报记者 郑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