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文物修缮工作持续进行
10日下午,记者看到,由于于山正在进行景观提升改造,戚公祠大门紧闭,但大士殿修缮现场仍是一派忙碌景象。相关负责人余郑浩表示,主体工程已完工,按计划9月初完成全部修缮工作。
于山大士殿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清乾隆年间改称大士殿,它也是辛亥革命福州前敌总指挥部旧址。大士殿上一次修缮是在30年前,如今,殿顶上的瓦片损毁较严重、殿内木构件存在不同程度的腐烂。此次殿内外都进行了修缮,并突出本土建筑特色,外墙采用了福州传统的马鞍墙设计,木构件则采用了榫卯结构,没有用一颗钉子。
据了解,我市近年来对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冶山、苍霞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历史建筑群)进行了保护修复,仅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就修缮保护了60处文物建筑。我市还完成了名山室、报恩定光多宝塔(白塔)等一批文物本体保护规划编制,完成或基本完成了福建船政建筑、华林寺大殿、陈太尉宫、灵济宫碑亭、宏琳厝、东关寨、福垆寺、奎光阁、郑氏宗祠等数十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涉台文物修复工程。
文物保护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我市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持续有序推进,离不开相关法规、规章的保驾护航。近年来,我市根据实际公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政府规章:2016年公布《福州市廊桥保护管理办法》;2017年公布《“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使用管理办法》《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国有房产租赁管理办法》;2018年7月26日,《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管理条例》获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这是全国第二部海丝保护条例。
吴聿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启动了新一轮《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注重梳理城市记忆、古城符号和福州元素,突出闽都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将文物与名城保护更好地融入城市总体布局,以更高站位谋划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