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发展环境创一流
过去一年,市委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坚决抓好巡视巡察,加强基层党建,狠抓作风建设,坚持一线考核、正向激励,持续提振干部精气神。
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全市“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事项分别达93%、31.8%;
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市政、房建类工程项目审批压缩至90个工作日以内;
出台扶持民企发展36条措施,推行“一企一议”协调服务机制;
……
去年,我市全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54位,提升了19位。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我市认真落实自贸区3年150项试验任务,推出27项体制创新举措,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主动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成功举办海丝博览会、海丝国际旅游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重大活动,加快打造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坚持“八个互动”推动闽东北协同发展,推进四市一区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去年以来,我市还出台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68条措施,成功举办了第六届海青节等43项特色交流活动,按照新“四通”要求,加快与马祖通水、通电、通气、通桥,积极对接台中等城市开展交流合作,努力探索榕台融合发展新路。
产城融合 新区新城日日新
塔吊林立,车辆穿梭,机器轰鸣……四月的滨海新城,万物竞茂,生机勃发,掀起一波又一波大开发大建设热潮。
作为实施城市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发展战略,推动福州从滨江城市向面江朝海城市跨越的重大举措,新区新城开发建设正在高水平、快速度推进。
在滨海新城,227个重点项目正有序推进,滨海快线、综合医院、双语学校等一批重大设施加快建设,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落地,新区新城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在三江口片区,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开放,江南CBD的22个征迁项目快速推进,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的嘉里樟岚总部、千亩文旅城等加快建设,全力打造福州最美区域。
在琅岐岛,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岛,引进了国开金融、山水文园集团,全力推进乐园、酒店、博物馆等总投资627亿元的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动工。
与此同时,滨海新城新兴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东南大数据产业园落地企业总数达239家,临空经济区航空维修制造、航空物流、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提速增效……一个产城融合发展的滨海新城正向我们迎面走来,逐渐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示范区、增长极。
以人为本 美好生活谱新篇
春日的榕城,处处绿意盎然。漫步流花溪畔,凉亭、绿树、河水相映成趣,好一幅诗意水墨画。“我每天都会下楼散步,感受这里的好水好景致,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家住仓山泰禾红树林小区的居民叶艳华,见证了流花溪从“垃圾河”到景观河的华丽转身。
民,乃城之本。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生态、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在老城功能改造提升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中,着眼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去年共完成连片旧屋改造项目54个、1133万平方米,今年继续推进总面积为1206万平方米的52个项目;深入开展水系综合治理,完成86条主河道永久截污管道建设,打造175万平方米沿河景观,大幅提高防洪排涝能力,荣获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称号;开展全民绿化行动,在市民家门口建成生态驳岸70公里、滨河绿道300公里、串珠公园168个,新建和提升公园绿地3000亩,立体城市绿网逐步形成;加大交通治堵力度,组织实施缓堵软硬件项目392个,城区高峰平均车速同比提高6.1%,6条地铁线路同步开工,2号线将于本月底试运营。
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去年,我市民生支出723.8亿元,新改扩建了一大批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普惠性幼儿园学额覆盖率提高至77.3%,新建大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实现了市县两级社会福利中心全覆盖,建成数万套安置型商品房、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取得新成效;积极探索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永泰、闽清实现摘帽退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相关工作得到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的肯定。这些点点滴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