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来自福州的小小种苗,被一对台湾农民夫妇推广到黄河以北省市。近日,在两岸媒体聚焦“台农在福州”联合采访活动中,台农张铠鑛、郑秀玉夫妇向中新社记者讲述创业故事,为福州创业沃土点赞。
1996年,来自台湾花莲农家的张铠鑛想“跳出农门”,一鼓作气跨过海峡,来到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转了行,从事不锈钢水槽生产。在工作中,他和做纸箱业务的福州连江姑娘郑秀玉情投意合,结为连理。
婚后一年(1997年),福州被列入国家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对台胞来榕从事农业投资敞开大门。与此同时,福州农产品因囿于种植技术和缺乏良品难以制霸市场,报章上出现诸如“今夏西瓜不走俏”的报道。
张铠鑛感知到福州对台农业合作的先行先试,又出身农家,熟悉台湾精致农业,“没道理不去拼一拼”。他和妻子郑秀玉在连江县丹阳镇找了块地,用台湾嫁接育苗技术驯化新种。在对中新社记者回顾这段“试验田”时期的苦中带乐时,张铠鑛和妻子不约而同笑了起来。
郑秀玉印象最深的是,瓜民今年这里种完明年要换地方,一直在找瓜地,“完全是‘游牧民族’。”郑秀玉说,丈夫带来的台湾嫁接育苗技术让故乡发生最大的变革就是瓜农通过嫁接苗解决连种问题,不必再“游牧”,“这一点我们确实自豪。”
然而连江靠海,季风是登门常客,“季风一来大棚就掀翻几个”。最严重的一次,10个大棚全塌掉,种苗损失上百万元(人民币,下同)。一恼之下,张铠鑛掷资千万元修建起“造价和质量在台湾可以列得进前五名”的钢构大棚,“可以抗16级台风”,面积达4000平方米。
郑秀玉告诉记者,苗场在当地酷夏严冬农民农闲时育苗,“十分辛苦”。为了保证种苗安全,他们夫妇近20年来都在苗场过年,“早已把每一棵种苗当做自己的孩子”。
2013年,张铠鑛夫妇把连江县裕友种苗圃扩大规模,创立福州昌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瓜果蔬菜嫁接苗及实生苗种苗,连年引进近50个台湾果蔬良种成功,成为福建有名的现代农业集约化育苗生产基地,每年产出种苗1800多万株。
记者看到,在播种室,两条滚筒式蔬菜花卉精量播种流水线替代手工播种,可以实现每小时播种1200盘。在嫁接车间,通过套管固定,优质的番茄种苗嫁接到抗青枯、黄枯、根腐的砧木上。“做过手术”的种苗在大棚养护15天后即可交给订户。
“我们把种苗卖过了黄河。”张铠鑛兴致勃勃地介绍说,种苗一般要求就近,避免折损,然而因为名声在外,远销河南、江西、浙江等地。仅来自河南的一单番茄种苗订单就高达200万株。
张铠鑛告诉记者,福州给予台农农业投资以税收、用地、科技引进等各项优惠政策,为他事业发展带来活力。近年,他得到扶持,为大棚引入大陆方兴未艾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即使人回台湾,通过手机也可操控大棚的遮阳板、风机和水泵”。
而他的田间学校也规模扩大,累计轮训400多名农户,传授台湾最先进的栽培技术和嫁接技术,成为闽台农业合作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