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福州新闻  >> 正文

闽侯法院探索生态修复"5+"机制 助生态福建建设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新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新网福建3月20日电(林玲)3月19日,闽侯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通标闽侯法院探索生态修复“5+”机制实施情况。

  据介绍,近年来闽侯法院积极践行绿色司法,探索出生态修复“5+”办案模式,努力实现刑事惩罚、环境修复、教育罪犯的“三赢”局面,实现了案件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生态效果相统一。

  据了解,“5+生态修复”主要指“原态修复、代偿修复、 替代修复、异地修复、公益修复”五个修复模式。修复不等于恢复,恢复强调结果,修复强调修整、修理,达到原有的生态功能效果。

  据了解,“原态修复”指涉林刑事案件发生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司法部门组织下,对毁林区域进行补种复绿,将破坏的区域恢复至原有的生态涵养功能,甚至要超过原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效果,闽侯法院还首创在判决书中写入补种复绿情况。

  数据显示,2017年该院对此类案件适用“补种复绿”19件22人,发出“补植令”、“管护令”等19份,责令补种、管护林木1504.8亩。

  “代偿修复”指建立健全生态损害修复专项资金收支制度,设立统一资金账户,以涉生态刑事被告人自愿缴纳的生态补偿或修复款、环境损害人自愿缴纳的生态环境修复补偿金及保证金为基础,由第三方替代被告人进行生态修复工作,确保受损环境全方位修复。2017年该院共督促缴纳生态补偿保证金134.22万元。

2017年该院创新适用增殖放流鱼苗33.8万尾、投放蚬子5000余斤等多样化替代方式修复受损生态。

  “替代修复”指由于不同生态损害修复难度和方式不同,部分生态被破坏案件客观无法恢复原有状态,考虑以其他具有可操作、可行性的修复方式进行替代,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2017年该院创新适用增殖放流鱼苗33.8万尾、投放蚬子5000余斤等多样化替代方式修复受损生态。

  “异地修复”指根据生态案件的实际情况,由于部分被破坏区域无法原态修复,司法机关统筹所管辖异地区域内可供补种复绿地块由被告人异地补种,恢复生态整体容量的一种修复方式,2017年该院审理的廖某异地修复案入选“福建法院生态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公益修复”指明确将开荒、修路、环保宣传等生态修复公益劳动作为生态修复方式的一种,并将执行情况作为量刑参考依据。同时,该院加强与林业、环保等相关行政部门及检察机关的沟通互动,形成生态司法工作合力。

  闽侯法院还积极构建生态保护教育机制,在白沙国有林场设立“法官司法生态林基地”,划定补栽补种树木区作为警示教育区。

原文链接:http://www.fj.chinanews.com/news/fj_zxyc/2018/2018-03-20/405618.html

原文标题:闽侯法院探索生态修复"5+"机制 助生态福建建设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闽侯尚干镇淘江大道6月通车 惠及当地2万人出行

施工人员在进行挡墙施工 台海网3月22日讯 据福州晚报报道,昨日记者了解到,一度停工的闽侯尚干镇淘江大道工程,经当地干部多方努力,已于今年春节后再度开工建设,将于今年6月建成通车。届时,淘江大道将串联全镇13个村(社区),惠及当地近2万人。 为寻最优方案 工程一度停...

植绿二十载,造就生态岛 ——湄洲岛绿化二十年纪实

绿树掩映下的湄洲妈祖祖庙   湄洲岛西亭澳郁郁葱葱的人工红树林景观   台海网3月21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清晨到湖石淉生态湿地公园散步,看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入夜沿着环岛公路悠闲漫步,听椰风阵阵,湄屿潮音。这是湄洲镇北埭村第一书记陈瑞平一直向往的生活,也是每个湄洲...

2017年至今武平法院执结到位标的1.15亿

台海网3月2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吴鹏波)昨日,武平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   据介绍,2017年至今,该院共执结各类案件2574件,同比上升41.68%;执结到位标的额1.15亿元,同比上升114.52%。其中,实际执结1389件,同比上升31.9%;实际执结到位标的额9564.86万元,同比上升54.04%。执行局获评“全市社会治安综合...

环岛路将再添一处新景观 长尾礁至五通段岸线修复预计9月完工

台海网3月21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厦门的著名地标环岛路将再添一处新景观。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孙建国昨日在接听市长专线时透露,预计在今年9月份,环岛路长尾礁至五通段岸线整治与沙滩修复主体工程将完工,一条长3.3公里的美丽沙滩岸线将很快与市民游客见面。   环岛路长尾礁至五通段岸线整治与沙滩修复工程是环岛路岸线生态修复“组合拳”的最后一项。根据规划,...

赤岭乡发展特色品牌农业 打造生态文化名乡

台海网3月2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张雄敏 见习记者 刘龙 通讯员 薛敏灵)近年来,赤岭畲族乡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品牌农业,打造生态文化名乡”的发展定位,党建工作紧扣特色产业培养、畲族文化挖掘、扶贫攻坚等工作下力气,起到了引领作用,突出党建特色亮点。   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要求,引进蜜丁香、A4无核等晚熟荔枝,推广油茶、蜜柚种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