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不和女儿去旅游 63岁的她志愿为泉州服务
为游客站岗 陪老人“话仙”过年
今年春节泉州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熙熙攘攘的街上有民警、环节工人,还有志愿者,63岁的蔡秋莹便是志愿者中的一名。作为老泉州人,作为资深的社区服务人员,过年她婉拒女儿一家的旅游邀请,选择为游客站岗,陪社区独居老人“话仙”过年。
春节期间,蔡秋莹在中山路为游客服务。
婉拒女儿自驾游
大年初四为游客服务
大年初四一早,蔡秋莹的女儿女婿及孙子一家四口开启了新春自驾游,女儿邀请她一起出门逛逛,她说:“晕车,不晕车也不爱逛,我还是喜欢在社区里走走。”于是,当天上午9点,她穿着红马甲出现在中山路与通政巷的交叉口,那天她是古城的志愿者,要在这里为游客为非遗泉州志愿服务14个小时,从上午9点一直到晚上11点。
“春节街上的人太多了,密密麻麻,很多游客问路、问厕所,有的让我推荐附近的小吃店,还遇到两对走散的母子来求助。”蔡秋莹说,春节期间各大小饭店都爆满,很多想吃泉州小吃的游客不想排长队,便请她推荐小众好店,“很遗憾,远的咱没法带路去,近的都要排队”。她说,当天有对母子要去侨批馆,但不小心走散了,于是母亲向她求助。“由于母亲的手机在儿子手里,她便向我们借手机打电话,打完后我怕她找不到路,便陪着她过去了,很快母子俩就重聚了。”蔡秋莹说,为了不离岗,服务时她甚至不太敢喝水,午饭和晚饭时间她则把社区银发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喊来,帮她服务两个小时。
“春节期间,鲤中街道辖区的社区工作者很多参与了志愿服务,按要求像她这样的退休老人是不需要参加的,但她自愿报了名,不仅报名,还发动了银发志愿服务队的老人一起参加。”鲤城区鲤中街道清正社区党委书记吴晶介绍,社区的银发志愿服务队便是蔡秋莹发起并组织的,队伍从8人一直发展到现在的23人。“队伍里有的擅长舞蹈,有的擅长书法,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的还有自己的特长小分队,根据特长提供服务。”蔡秋莹说,比如春节牧谣舞蹈队的成员便到养老院公益演出慰问老人;银发志愿者李秋生是书法爱好者,春节前他组织几名书法爱好者为社区居民免费写春联。“平常也开展银发科普活动、关爱老人活动,就是让有特长的老人发挥专长和余热,志愿服务。”蔡秋莹说。
春节期间,给独居老人拜年、陪老人聊天是老蔡最主要的工作。
挨家挨户走访独居老人
给老人拜年陪老人“话仙”
服务完游客,脱下红马甲,回到社区的蔡秋莹也不闲着,开始挨家挨户敲高龄和独居老人的家门。她说自己不像其他老人有一技之长,或许关爱老人便是她的“专长”。社区需要她重点慰问走访的病困、孤寡和独居老人有20多人。春节期间哪些老人被孩子接到身边、哪些老人会出门串门她都得搞清楚,以便敲门没人开时,心里有个数。
“一家家去敲门,没人开门就打电话,要不就过一会再去,有人开门就进去‘话话仙’,聊一聊。”蔡秋莹说,初五开始她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给老人拜年,陪他们“话仙”。
“过年前来,她跟我说要降温了,提醒我要注意保暖,上班第一天又来了,隔三岔五就来敲门。”90岁的黄丽华一个人住着,虽然儿子每天都会来看她,但独居又高龄的她也是社区重点走访的对象之一。因为经常“话仙”聊家常,老人们对老蔡的家庭情况也很熟悉。“其实她也是独居老人,她老伴不在了,女儿出嫁了,她自己一个人住,但她还要来关心我们。”黄丽华说,近年腿脚不方便出门少了,社区很多年轻的工作人员她不认识,有什么事她都找蔡秋莹,蔡秋莹是退休后又发挥余热继续服务,“一年365天全在岗的老人守护人”。 (来源:东南早报 融媒体记者 陈玲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