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泉州新闻  >> 正文

镜观·非遗|在这个千年渔村,这些村民在做一件很潮的事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翁秀珍为游客“簪花围”(8月27日摄)。

  福建泉州蟳埔村,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古老渔村。兴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蟳埔村,千百年来传承着向海而生的历史印记。生活在这里的渔家女——蟳埔女,身穿大裾衫和阔脚裤,盘着头发,戴着用鲜花做成的花围,她们以花为簪,如同“行走的花园”。蟳埔女用传承千年的独特习俗,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朴实向往。

  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簪花围由花围与发簪组成,骨制的发簪和用玉兰、山茶、菊花等鲜花制作的花围,随四季时令与个人喜好,成为蟳埔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簪花时,蟳埔女先把长发扎成马尾,再将马尾盘起,用发簪固定。然后围绕发髻,环戴数层鲜花组成的花串。每逢重大节庆,蟳埔女还会在头发上插上传统样式的佩饰,以表隆重。

  蟳埔女的佩饰,是区分她们年龄和辈分的重要标志,未婚、已婚和年长的蟳埔女,戴着不同的佩饰,而佩饰上的丁香、新月等造型,则体现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在文化上的兼容并包。

  如今,凭借在互联网的走红,“簪花围”爆火“出圈”,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体验打卡这一传承千年的非遗习俗,文旅热潮的东风也让这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老渔村焕发新生。

  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一位阿婆骑电动车去菜市场买菜(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蟳埔女在早市买菜(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这是在泉州蟳埔村拍摄的头戴簪花的蟳埔女和游客(2023年10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这是在福建泉州西街开元寺外拍摄的来自蟳埔村一位阿婆的头饰(2021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在福建泉州,王勇跃在工作室里展示他制作的蟳埔女金饰(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蟳埔女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黄晨在工作室展示蟳埔女服饰(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体验“簪花围”的游客在泉州市蟳埔村的蚵壳厝旁拍照(2023年10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蟳埔女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黄晨在工作室里缝制一件蟳埔女服饰(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在福建泉州,王勇跃在工作室里制作一件蟳埔女金饰(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蟳埔女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黄晨在工作室里裁剪一件蟳埔女服饰(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拍摄的蟳埔女翁秀珍(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蟳蜅女在滩涂上劳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李惠兴 摄)

  在福建泉州,王勇跃在工作室里制作一件蟳埔女金饰(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簪好花围的翁秀珍出门买菜(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早起的翁秀珍在给自己“簪花围”(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翁秀珍在市场上选购“簪花围”使用的鲜花(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早起的翁秀珍在给自己“簪花围”(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一名小朋友戴着花围拍照(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翁秀珍和前来体验“簪花围”的游客合影(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体验“簪花围”的游客在泉州市蟳埔村的蚵壳厝旁拍照(2023年10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蟳埔女在早市上交流(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簪好花围的翁秀珍出门买菜(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新闻
厦门市9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目录

近日,福建省文旅厅公布了第一批《福建省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我市共有九个项目入选。 《福建省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总计84项,厦门入选的项目共有9项,既包括了厦门珠绣、厦门漆线雕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还有厦金宋江阵、厦门馅饼手工制作技艺(鼓浪屿馅饼)等省级非遗项目。 惠安石雕(影雕)是本次的入选项目之一。在湖里区的惠和石文...

“和平之舟”福船展在北京举行 有簪花围、南音等非遗互动体验

9月21日,“和平之舟·向海而兴”世遗泉州北京行文旅推介活动将在北京福建大厦开幕。除了开幕式外,此次文旅推介活动包括“和平之舟——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福船”专题推介、“新闽菜·宋元‘泉’席”泉州美食体验推广,现场还有泉州蟳埔簪花围、惠安女服饰、南音、提线木偶戏、铁观...

泉州站和泉州南站推出非遗旅游路线攻略

记者从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漳州车务段获悉,中秋假期铁路运输期限为9月14日至18日,共计5天。漳州车务段管内客流以探亲流、中短途旅游流为主,其中客流高峰日为9月17日。 为满足广大旅客中秋假期出行需求,漳州车务段将段管内的主要运输能力集中安排在福州、厦门、龙岩、三明、南平、南昌等方向。其中,泉州站增开了龙岩方向的始发临客列车,通过对部分动车组...

福建首批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公布 花茶制作技艺等84项入选

  11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我省首批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花茶制作技艺等84项入选。入选项目均为当地群众认可、地域特色鲜明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各个类别。   这批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中,既有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厦门漆线雕技艺、漳州布袋木偶戏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有永安安贞旌鼓...

台青大陆别样迎中秋:在非遗体验里学习“充电”

中秋佳节临近,9月6日至9月10日,“中秋月圆 非遗无缺”两岸同胞迎中秋活动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举行,70余名台胞台属相聚一堂,感受非遗魅力、畅叙两岸乡情。   此次活动中有许多从事网络电商、文旅推介、自媒体创作等工作的年轻面孔。连日来,台青们体验了台州玻璃雕刻技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