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泉州新闻  >> 正文

收录800余句申报 闽南气象谚语入选泉州市非遗名录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泉州晚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处暑东北风,大路做河通”(处暑日刮东北风,预兆将大雨不断,雨水将道路都淹了),“处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处暑时节如正逢雨天,即将成熟的中稻将迎来丰收)……

处暑刚过,由闽南先民总结的不少气象谚语生动形象描述了处暑和生产生活的联系。记者了解到,日前,由泉州市气象局申报的“闽南气象谚语”成功入选泉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闽南气象谚语如何形成?有哪些特点?为何要申报市级非遗?记者就此专访了此次申报负责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泉州市气象局“海丝气象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简称“海丝气象团队”)成员。

谚语  

源于生活实践 具有地域特色

“闽南气象谚语源于闽南人民的生活实践,内容十分丰富。”泉州市气象局高工、海丝气象团队带头人赵惠芳向记者介绍,闽南气象谚语具体产生时间尚无考证。从理论推测,闽南气象谚语与闽南语相生相伴,共同发展。历史上闽南有多次中原移民,当地人结合移民带来的劳动技术和耕作经验以及对本地气候的认识,在生产生活中形成有别于中原地区的闽南气象谚语,其内容包括农业、渔业、航海出行等方面。

“这些谚语的一大特点是洋溢着浓厚的闽南文化气息。”赵惠芳表示,闽南气象谚语分布区域,与使用闽南母语的区域大抵重合,主要以福建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及闽西龙岩部分地区为主。另外,随着闽南人开发台湾的历史进程,闽南气象谚语也随之传播到台湾岛。这些气象谚语中,有不少反映了闽南人的生活特点和民俗信仰。例如,以海为生的沿海村民总结出“天顶出红云,劝君莫行船”“海水若分路,无风便是雨”等与航海有关的气象谚语。此外,还有许多与物候、节气有关的谚语,如“大蛇出空,雨落三工”(大蛇出洞将预示会有连天雨),“早看东南乌,雨意在下晡”(早晨东南乌云聚,过午必下雨),“立冬无见霜,春寒冻死秧”(预示立冬日若无霜冻,则来年春天气候非常寒冷)。她认为,许多气象谚语不仅充满着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读起来也妙趣横生。

现状

面临消失局面 收录800余句申报

此次申报的契机是什么呢?据海丝气象团队介绍,2021年,赵惠芳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往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就小众学科“气象科技史研究”进行访问交流,并与气象科技史专家陈正洪进行交流。她认识到,气象谚语作为气象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局面,亟需保护。“闽南气象谚语凝结了闽南先民生产生活的经验和智慧,承载着丰富的闽南人文内涵,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交流结束后,赵惠芳主动加强与泉州本地闽南文化人士的沟通和交流。在陈正洪的指导和本地闽南文化人士的推动和助力下,海丝气象团队开始为申报闽南气象谚语非遗项目做准备。团队成员广泛收集和整理泉州闽南气象谚语,从闽南谚语、俗语、地方志等书籍和文献中采集、收录、整理闽南气象谚语800余条,并对闽南气象谚语的主要特征、重要价值和存续状况等做了普查和研究。2023年,泉州市气象局开始组织申报非遗项目,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今年成功申报。“闽南气象谚语”被列入泉州市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并由泉州市气象学会作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

计划

还原闽南语字词 培养谚语传承人

闽南气象谚语成功入选市级非遗项目有哪些意义?海丝气象团队成员告诉记者,现有与气象相关的非遗项目主要有“农历二十四节气”和“谚语”两大类。泉州作为世遗之城,“闽南气象谚语”非遗项目体现了泉州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反映了泉州历史人文自然科技属性,为世遗泉州补充了气象科技内涵,也丰富了“气象科技史”非遗项目的内容,对今后开展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工作具有特殊意义。

团队成员还表示,泉州市气象学会将对收集到的谚语进行筛选,对精华部分予以保留传承,并从气象科普的角度进行科学解读。同时,借助泉州市鲤城区闽南语研究会专家力量,对气象谚语对应的闽南语字词进行还原。此外,该协会还初步制定五年保护计划,包括挖掘闽南气象谚语科学文化,建立闽南气象谚语资料档案库,适时出版《闽南气象谚语》专著;建立闽南气象谚语传习所,招募闽南语专家、民间气象谚语专家和气象部门专家联合授课,培养一批闽南气象谚语传承人和爱好者等。(融媒体记者 杨泳红)

来源:泉州晚报

相关新闻
莆田涵江:武术世家点亮非遗之光

黄国雄在暑托班上教授孩子们武术基本功。 “出剑的速度再快一点,要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18日一大早,省级非遗黄氏南少林鸣鹤拳·械第七代传承人黄国雄便与孙女黄李玥开始了晨练。在刚刚结束的福建省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上,黄李玥拿到了一块银牌,现在她正在为第十五届华夏...

老厂房变身戏曲展示艺文空间 泉州古城通政巷添一非遗传习馆

泉州是中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提线木偶、南音、布袋戏、泉州讲古、火鼎公婆等技艺瑰宝不胜枚举。如今,越来越多非遗通过多样的传播途径,走出戏台,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近日,泉州古城中多了一处特别的“非遗窗口”。“藝見海丝非遗传习馆”开馆,馆址设立在通政巷“古城巷遇精品酒店”里,承载着泉州非遗的现代传承,其正成为一个展示闽南戏...

两岸青少年同写好文章共演戏

台湾嘉义大学学子以灵巧手指操控着木偶,带来戏偶剧表演《卖药风波》,将过去药商靠吆喝、表演杂耍揽客的情形跃然台上。   同一个舞台上,福州民族中学的学生们随着一声婉转空灵的凤鸣,奉上原创民族融合音乐剧《芬芳》。参演成员来自汉族、畲族、仡佬族、侗族等不同民族。   8...

全国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和线路发布 厦门一项目入选“百强案例”

近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华文明研学旅游联盟主办的2023全国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和线路宣传展示活动“百强案例”“五十强线路”正式发布。福建共有5个案例入选 “百强案例名单”、1条线路入围“五十强线路名单”。来自厦门惠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石上绣花一刻难忘——非遗研学旅游项目入选“百强案例名单”。(海西晨报记者 王温萍)

福建省认定非遗工坊219家

近日,省文旅厅完成我省非遗工坊建设情况统计工作,并录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工坊管理系统。 经逐级统计并梳理审核,目前,我省已经认定非遗工坊219家。其中,公司156家、个体工商户36家、合作社12家、独资企业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6家、家庭作坊1家;我省非遗工坊涉及多个行业,含食品制作97家、雕刻塑造49家、陶瓷烧造27家、编织扎制17家、器具制作9家、医药保健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