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泉州雨水增多天气潮湿,外出踏青游玩的人也多了起来。细心的市民发现,在公园草地等处,能看到许多星星点点的白色蘑菇正在快速繁殖,看着小巧可人。但你可不要真把它们采回家吃了,因为它们可能是有毒的大青褶伞。
根据泉州市疾控中心监测,大青褶伞是我市蘑菇中毒案例中最常见的毒蘑菇。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疾控部门发布预防蘑菇中毒食品安全提示,提醒市民不采、不买、不吃,避免蘑菇中毒事件发生。
雨后蘑菇四处“冒头” 误食毒菇可能致命
大青褶伞通体白色,有的张开足有成人手掌的两倍大,伞盖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褐色突起,大多数菌褶成熟后会由白色变成青色,也有部分青褶伞菌褶不变色,辨识难度大。
大青褶伞在城乡的草地、路旁、公园、花园、菜地、荒地,甚至锯末堆、垃圾堆旁地上都能生长,是离人群最近的毒蘑菇。
它闻着有淡淡的香气,不苦不辣,口感不差,市民容易误食。但此菌毒性较大,食用后可能引发严重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等也会造成损害,严重时可致命。
除了大青褶伞,自然环境中的毒蘑菇种类繁多,所含毒素非常复杂,中毒后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多样,发病潜伏期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小时或数天。毒蘑菇中毒可能产生胃肠炎、急性肝损害、急性肾衰竭、横纹肌溶解、神经精神症状、溶血和光敏性皮炎等后果,中毒者救治非常困难,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蒜煮针扎不靠谱 “三不”远离野生菇
由于野生蘑菇的种类繁杂,目前主要通过菌类专家进行分类鉴定。但部分有毒蘑菇与食用蘑菇极其相似,菌类专家也很难单凭肉眼辨认,需要通过科学实验进行判定,不能仅凭经验或传统的错误方法去辨别蘑菇的毒性。煮蘑菇加大蒜、用银针扎,以及看蘑菇颜色、外形、生长地方、是否生虫等民间鉴定方法均无科学依据。
由于目前对毒蘑菇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为避免误食中毒,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做到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毒蘑菇,以免发生意外危害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也应加强辨识,分清蘑菇种类;不得将采集的野生蘑菇放到集市公开售卖。为避免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
一旦误食毒蘑菇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催吐并尽快就近送医。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以供检验,以便专业人员查明中毒原因。(融媒体记者 许奕梅 庄丽祥)
来源: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