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人们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不过,在泉州的一些地方,比如南安、泉港等地,不少群众并不在清明节进行扫墓,而是选择其他时间段祭扫。
延续习俗
冬至扫墓沿袭几百年
记者了解到,安溪、永春、德化、泉港存在着冬至扫墓的习俗。
“每年冬至,我们村会在宗庙祠堂举行隆重的祭公祖仪式,然后村民们再上山,去已故亲人的墓前祭拜。”泉港区涂岭镇世上村村支书陈惠昭告诉记者,泉港地区冬至祭祖、扫墓传统习俗延续至今已有几百年。
据他介绍,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在明朝的某年,泉州沿海倭寇猖獗,村民只能跑到别的地方暂避。等倭寇离去,父老乡亲还乡的时候,错过了清明扫墓的时间,当时接近冬至,于是大家便选择这一天扫墓。久而久之,就把扫墓祭祖时间定在冬至。
“又有一说是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移民所致。”陈惠昭介绍,当时沿海居民奉旨迁界30里。复界后,为纪念亲人,居民选择冬至日祭祀亲人及祖先并扫墓。
“不管是在清明节或是在冬至日进行祭祖扫墓,都是我们对已故亲人表达缅怀之情、追思之意。”陈惠昭说,扫墓当天也是家族亲友间难得的聚会,大家在同一时间返乡缅怀共同的先辈,既能增强血脉认同和情感联系,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纪念英雄
扫墓日改“三月三”
4月11日是农历三月初三,当天南安石井镇古山村不少村民偕老带幼出门扫墓。古山村党总支书记洪文艺告诉记者,除了古山村,石井还有许多村将扫墓的日子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而这一习俗也已沿袭了数百年。
为何将扫墓的日子定在三月初三呢?记者从石井镇已故的李金表老先生所整理的《闽台独特家祭上墓风俗》中了解了该习俗的由来。
相传,当年郑成功镇守金门、厦门时,闽南沿海包括石井在内是其重要根据地。南安石井是郑成功的故乡,石井人民是郑成功的亲信子弟兵,为抗清复台立下显赫功绩。郑成功和石井乡民在“反清复明”的重要节点上,听到“清”字都会感到逆耳,特别对于“清明节”把“清”字压在“明”字上头,更觉得是“反清复明”大业的大忌。
郑成功经过与家乡父老商议,认为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这日扫墓和修墓及拾骸(拾骨)移葬,不用另行择日,并且男女老少皆宜上山扫墓,拜者、哭者等凡事无忌。最终决定把清明节扫墓改在农历三月初三。同时,规定不叫清明节,而改叫“三月节”。因此石井镇多村都择三月初三日为扫墓敬祖日,往后相沿成俗。
“本地人通过在郑成功定下的‘三月节’扫墓祭祀先祖,是纪念自己的祖宗先辈,也是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石井郑氏宗亲会副秘书长郑鑫松表示,虽然各地扫墓时间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通过扫墓的方式来追思先人与缅怀英雄的情感却是相通的。(融媒体记者 杨泳红 庄鹏佳 通讯员 庄晓芬)
来源: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