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4月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何美娇)盘活低效土地,让“寸土”生“寸金”;因地制宜,建设8种园区标准化样板……近年来,泉州着力打好“强引擎、建载体、铸链条、提存量、拓增量、优环境”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全力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将园区打造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精准要地
让“寸土”生“寸金”
泉州利用国务院赋予盘活低效用地的试点政策机遇,收集企业税收、用电、用地面积数据,绘制出亩均产值、税收、用能三张热力图,摸清“五笔账”。泉州工业用地存量40万亩,可盘活闲置用地1.12万亩,可盘活低效用地5.93万亩,泉州通过向“闲置用地、低效用地”要空间,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此外,为弥补存量土地不足,泉州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向高处要空间,推动企业零地增容,坚持点上有成效,面上全覆盖。我们将全市13个县(市、区)分为13个方块,每个方块各抓1个试点园区(晋江2个),每个园区项目占地100-200亩,总计1800亩。除此外,结合盘活边角地、旧改新、嵌入生活设施等,形成40个超千亩园区。
通过由点及面、连片开发的方式,泉州两年来累计盘活低效用地2.3万亩,占全市园区现有工业用地总量10%、占低效闲置用地总量30%。累计建成1510万平方米厂房及配套用房,吸引1500多家中小微企业入驻,拉动社会各类工业投资超千亿元。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入园率从2021年的28%提升到目前的52.9%、在园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比由32%提升至63.1%。
园区建设高招多
国企、民企齐参与
由于园区建设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如何让民企积极主动参与到标准化园区建设,一直是个难题。泉州采取多种建设模式,引导国企当“火车头”打头阵走在前面,鼓励民企“接火车”跟在后面。
据介绍,泉州首批试点园区由国企主导建设,要求自持比例不低于40%。市属国企通过控股、参股等合作模式参与县(市、区)园区的开发建设,总共投资近50亿元,用地近1000亩。
泉州多种建设模式齐头并进,有支持龙头企业改造提升、连片开发的“龙头企业自建园区模式”;有发挥民企运营、行业协会资源整合和国企建设三方优势的“民企+行业协会+国企模式”;有根据产业定位,民企国企优势互补的“民企+国企模式”,在国企带动下,如今民企已成为园区建设的主力军。
截至目前,全市100个入库园区项目中,国企主导建设项目有30个、民企建设项目58个、国企民企联建项目12个,民企参与占比70%。
因地制宜、因城施策
打造8个园区标准化建设样板
按照“中心城区发力专精特新、都市工业,沿海地区注重集零为整、连片发展,山区县主抓重点片区、不搞遍地开花”的思路,泉州探索推出园区标准化建设的“8种典型”。
在丰泽,大力发展“四有”工业,招引“软硬结合”的电子通讯、智能装备,规划规模近3000亩;在鲤城,以科创中心试点项目带动,引导周边火炬电子等龙头企业改造提升;在石狮,打造服装智能制造基地,国企、民企联合对旧厂房宿舍(占地面积107亩)进行提升改造;在晋江,托管带动14个综合产业园,累计盘活低效用地2600多亩,新增产业空间230万平;在南安,打造泛家居产业走廊,以九牧集团为链主,采取龙头参股、国企引导、专业运营参建模式;在德化,开发工业梯田,批次建设产业新城;在安溪,聚焦藤铁工艺产业,建设藤云工业园;在台商投资区,建设海峡雕艺产业园,引导木雕企业入园;在泉港,中试孵化,加速科研项目产业。
泉州力争到2024年底,达成“7211”总体目标,即新建成标准化厂房及配套用房700万平方米以上,入驻、投产企业超2000家,累计完成招商1000万平方米以上,拉动各类企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力争投用园区项目超60个,带动周边规模化连片开发,打造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2.0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