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刚刚从北京回到家中的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主任周杰俊,逐字逐句读完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三天前,周杰俊带着74名剧组人员,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2024年新年戏曲晚会上,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群众献演高甲戏《围头新娘》,讲述发生在“两岸通婚第一村”围头村的两岸同胞亲情故事,这也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节目。他告诉记者:“刚回泉州,我就看到了新年贺词,对‘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这句话的感触更深了。”
艺术源自生活,高甲戏《围头新娘》演绎了两岸同胞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展示了大陆“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为两岸同胞带来的变化和收获。
高甲戏《围头新娘》亮相2024年新年戏曲晚会(剧团供图)
戏剧展现两岸同胞“双向奔赴”故事
作为全省唯一入选2024年新年戏曲晚会的节目,泉州高甲戏《围头新娘》经过了层层筛选,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全国15个参演作品之一。
周杰俊说,这部戏以晋江围头从“炮战第一村”发展成“两岸通婚第一村”为背景,聚焦“围头新娘”这一特殊群体,讲述两家三代人40余年的悲欢离合,展示两岸同胞在“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大背景下,携手共建家园的感人故事。
“这是泉州高甲戏第一次亮相新年戏曲晚会舞台,如此高规格、高层次的演出,在高甲戏剧种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周杰俊说。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考察时提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围头新娘》正是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艺术家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精心创作的两岸题材戏剧佳作。
戏剧源自真实的两岸故事,是一场两岸同胞持续数十年的“双向奔赴”。位于晋江金井的围头村,与金门隔海相望。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两岸渔民重新开始接触。与民间经贸往来升温相伴随的,是两岸人员交流的日益密切。在围头村,逐步出现“围头新娘”走进“台湾新郎”心扉、“台湾新娘”走进“围头新郎”家门的两岸婚姻,这也是“围头新娘”的由来。
“围头新娘”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纽带
《围头新娘》进京展演,两岸同胞携手共建家园的故事打动了观众的心,也让戏剧主创、故事原型们心潮澎湃。
围头村现有148对“两岸婚姻”,包括138位“围头新娘”,10位“台湾新娘”,被誉为“两岸通婚第一村”。在这里,两岸一家亲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成就一段段佳话。
编剧陈欣欣回忆,创排之初,主创们曾多次到围头村采风,当大家走进“八二三炮战纪念馆”时,在一张历史照片前驻足许久。照片里,几个女青年朝金门方向放风筝,风筝上写着“我的亲人,盼你早回家”字样。“这充满人性的呼唤,让我很受震动。”而今,大家用尽心血排出的戏得到广泛认可,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这是大陆“以情促融”的生动写照。
“‘围头新娘’的故事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这是我们的骄傲,现实生活中的‘围头新娘’,早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纽带。”围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洪水平说。“没想到时隔30多年,我的故事被搬上舞台,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第一位“围头新娘”洪双飞听到消息后,十分激动。
“新娘”新愿景 “婆家娘家”亲上加亲
近年来,泉州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围头村抓住机遇,打响“围头新娘”品牌,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开展“振兴围头·二次创业”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壮大水产养殖业,举办“海峡两岸(围头)七夕返亲节”“闽台(围头)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全村年生产总值达3.8亿元,村集体收入近300万元,人均年收入3.85万元。洪水平说,建设好“围头新娘”的娘家、“台湾新娘”的婆家是大家的共同责任。围头村的故事,正在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案例。
第四届海峡两岸(晋江围头)七夕返亲节两岸青年联谊活动(资料图)
洪玉婵(红衣)早前带着两个孙子回到围头参加返亲活动。(资料图)
“围头新娘”回家庆祝“三八”妇女节(图片来自晋江新闻网)
对于“围头新娘”们来说,家就是常来常往的地方,泉州是家,台湾也是家。2023年年初,中断整整三年的泉州至金门“小三通”客运航线恢复通航,洪双飞迫不及待登上返乡之路。现在,她每个月都要回娘家看看。与洪双飞身份相似的洪玉蝉更高兴,她的孙子去年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奶奶对家乡深沉的爱影响着孙辈的人生选择——回到大陆,才能真正了解大陆,共享大陆发展机遇。
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通水五年多了,“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从愿景变成现实后,“围头新娘”们纷纷表示,希望两岸民众的交流往来尽快恢复正常,实现两岸“一日生活圈”;更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两岸能通电、通气、通桥,从“一日生活圈”变成“半日生活圈”。(融媒体记者 蔡紫旻 张素萍 许小程 通讯员 林凤锦 潘婷婷)
来源: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