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伊斯兰教圣墓曾现满山白梅盛开景象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圣墓曾现满山白梅盛开景象

灵山自古为文人墨客所喜欢,明代泉州文人生活风雅,喜欢到灵山赏花小酌,风动石上也留有历代摩崖石刻

航拍圣墓

核心提示

伊斯兰教圣墓,简称“圣墓”,位于泉州城东门外的灵山南麓,是七世纪来到泉州的两位伊斯兰教圣徒“三贤”和“四贤”的安眠之地,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墓是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史迹,与清净寺共同见证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动。

灵山伊斯兰教圣墓景区入口

“祥光瑞霭”笼罩的圣墓

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灵山圣墓又称伊斯兰教圣墓,迄今已有逾千年的历史了。对于泉州人来说,圣墓颇具神秘色彩,据传这里长眠着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两位门徒,民众尊之为“三贤”和“四贤”。这一传说见诸书籍记载,最早为明崇祯二年(1629 年)刻印的何乔远所著《闽书》。《闽书·卷 7·方域志·灵山》曰:“自郡东南折而东,遵湖岗南行为灵山。有默德那国二人葬焉,回回之祖也……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618—626 年)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然则二人唐时人也,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曰‘圣墓’,曰‘西方圣人之墓’也。”灵山、圣墓、先知、贤者、异光,多种元素的互融互搭,使得圣墓成为令人充满好奇的地方。

其实在何乔远的《闽书》记载之前,就已有人记述过圣墓了——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泉州知府周道光在游历灵山之后,便写下了《东郊灵山圣墓游记》,但此文直到清乾隆年间才被收录于《泉州府志》之中。周道光在游记中称:“泉州郡城之东仁风门,门之外半里许,稍折东南,遵湖岗行,望之垒然郁然,祥光瑞霭,隐隐呈露,其中若有真藏焉者。问之土人,曰:‘此灵山圣墓也。’考之郡乘不载……”此外,周道光还记述圣墓有“鬣封者三”,即有三座墓,而且墓前“右有小阁,为礼拜所;左有疏轩可憩,面西南户,可以远眺”。明崇祯二年抄书《闽书抄》同样记灵山圣墓有三座墓,并且指出三贤、四贤的名字叫“沙谒储、我高仕”,另一座墓是他们的“高弟世许吧吧”附葬在旁。但如今圣墓内仅存三贤、四贤之墓。

伊斯兰教圣墓展现了海洋贸易带来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往和融合。

极具特色的环形墓廊

圣墓入口处,立有一伊斯兰教特有的尖拱形大门。沿路向上,便见一条石阶净白如雪,笔直地通向高处的圣墓。圣墓重点遗存包含两座石墓、墓廊。按照伊斯兰教墓葬风俗,墓葬形式应为头北足南,身体侧卧面朝西方,即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方向,泉州伊斯兰教圣墓就是严格按照穆斯林规制安葬的,墓地坐北面南,依山而筑,主体布局由一圈半月形的回廊环抱两座石墓。两座墓盖石就是三贤、四贤的墓葬,东西向并排,各呈长方形。它们的尺寸明显大于泉州地区发现的其他墓盖石。墓盖石分三层,底层四面浮雕莲瓣纹,中层素面,最上层是横截面呈“回”字形的顶盖石。墓廊直径 11 米,形状呈半月形,就如伊斯兰教的新月,具有典型的伊斯兰文化特征。

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早年到泉州灵山圣墓踏勘后表示,圣墓的两座墓葬位于灵山的南坡,并在坡上开辟出一块平地安置二墓。这样,墓地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北部高,东西两侧逐渐低下的环形陡壁;依陡壁用块石砌筑了挡土墙,墙高出坡地,也兼挡雨水下泄。这种墓葬形制普遍流行于福建台湾及广东部分地区。但圣墓依挡土墙修建了石构的环形墓廊,则是少见的。

两座墓的墓盖石整体造型符合伊斯兰文化特征,但最下层环刻的莲瓣纹则是中国文化的常用装饰。此外坐北面南、依山而筑的选址符合中国传统建筑选址观念。这些特征显示出海洋贸易带来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往与融合。据悉,伊斯兰教圣墓所在的这座山叫作“灵山”,下面的村子叫“圣墓村”。而今灵山上还有很多阿拉伯后裔的墓葬,墓葬后半部分为典型的伊斯兰教墓葬墓盖石,前面部分则融入当地墓葬的传统风格,体现了中阿文化的交融。

清乾隆年间重修圣墓留下石碑

承载历史的七方碑刻

圣墓回廊下及挡墙壁中存有7方历代碑刻,其中一方阿拉伯文重修圣墓碑记载了元至治二年(1322 年)泉州穆斯林集体重修圣墓之举,另一方为永乐十五年(1417 年)郑和下西洋期间来此的行香碑。

阿拉伯文重修圣墓碑位于墓廊正中,为阿拉伯文阴刻石碑,辉绿岩质,高 110 厘米、宽55.5 厘米、厚 12.5 厘米。碑文记录了三贤、四贤事略,以及历来受阿拉伯穆斯林尊崇和保护的情况,见证了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外商云集的盛况。郑和行香碑立于圣墓左侧回廊。碑文称:“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漠斯(今伊朗)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

镇抚蒲和日记立。”伊斯兰教徒习俗,在海上航行,为祈求航行平安,会向真主祈祷护佑或向阿布·依斯克道进供,或举行祈风。郑和为伊斯兰教徒,故而在第五次下西洋时,到灵山圣墓行香,祈求灵圣庇佑。这次“官方祈福”,促进了伊斯兰教在泉州的发展与兴盛,同时为泉州兼容并蓄的宽博胸怀再添一段佳话。

圣墓自元至治二年重修后,又历多次重修,在清代便有五次分别为:清康熙三年(1664 年)、乾隆十六年(1751 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和同治十年(1871年)。这五次重修均留有重修碑记。然在五块重修碑记中,仅嘉庆重修碑记写有“再建墓亭,悬匾额于其上”之语,其余均未涉及墓葬建筑的具体情况。

行香纪事碑

伊斯兰教花岗岩墓盖

犹带梅香的八景之一

圣墓前,有一方巨石屹立于岩盘之上,这便是古代泉州八景中的“玉毬风动”——风动石。石上镌刻诸多文人墨客的题词和诗句。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也在石上镌下“碧玉毬”三字,后人又于其旁勒有“天然机妙”之语,隐有赞美此地风光之意。现代游人由是脑洞大开,称此石是“从圣地麦加飞来之圣石”。巨石背面,岩盘延伸出一方可纳百人的平台,乘高临下,灵山远处的景色一览无余。

据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原主任黄真真介绍,灵山自古为文人墨客所喜欢,明代泉州文人生活风雅,喜欢到灵山赏花小酌,风动石上也留有历代摩崖石刻,最为显著的是这句:“对酌清樽看暮山,硕人尚未仗藜还。荒村寂寞烟霞杳,空有梅花满谷间。”黄真真说,石刻诗句内容表明,古时候灵山有梅花。此外,清道光《晋江县志》收录有明代尚书黄凤翔《游灵山睹僧坟诗》,诗曰:“磊磊碧石台,瑟瑟白梅树。远瞰平远畴,近临樵牧路。竖子共踯躅,云是古僧墓。涅槃不记年,邱垅犹如故……”可见当时圣墓前满山盛放的是白梅。

黄真真介绍称,古时,圣墓离江海不远。站在风动石上向外望去,远处即是一片广阔江面,可以看到船只来往穿梭。灵山历来风景优美,三贤四贤的墓地选址于此,有遥望故乡之意。再加上满山瑟瑟白梅绽放,那番意象如今追忆,犹似梅香沁人心脾。 【来源:泉州晚报 记者 吴拏云/文 陈起拓/图

相关新闻
泉州市中山路上不再只有吃和穿 艺术文创空间等你来

台海网9月17日讯 据泉州晚报报道  如今,走在泉州市区中山路上你会发现,一直以吃穿为主导的老街上,突然多了好几处艺术文创空间。当中不但有大上海理发厅改造的咖啡馆与老理发店的创意空间,还有安溪以茶叶为主题的体验空间,以德化“中国白”为主题的展示店铺。泉州文旅集团相关...

9月15日起泉州市暂停全市机动车驾驶人各科目考试业务

全市机动车驾考暂停 台海网9月17日讯 据泉州晚报报道 近日,泉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对支队交通违法处理窗口、支队车管所对外服务业务办理作出相关调整,并暂停全市机动车驾驶人各科目考试业务。 交警建议广大市民尽量选择网上办理交通违法处理业务,可登录福建省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或从支付宝“福建交通罚没”、“交管12123”手机App进行网上办理。对确需到...

泉州中心市区开展环境卫生消杀

台海网9月17日讯 据泉州晚报报道 9月15日起,城管部门组织在中心市区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大消杀,每日对市政基础设施消杀不少于2次。 据介绍,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城市管理局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大消杀,对辖区道路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专项整治,完善卫生配套设施,清理卫生死角;落实全日保洁制度,统筹调度,加强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对重点地段...

公益路上奔跑三十载 黄明水入选福建省道德模范名单

在最新公布的第七届福建省道德模范名单中,黄明水入选助人为乐类模范 公益路上奔跑三十载 台海网9月17日讯 据泉州晚报报道  21岁起参加公益活动,30年过去了,他一直在公益的道路上前行,助人为乐的领域涵盖扶老、助残、帮困、助学等方面,他的乐善好施精神影响和带动了许多人。他...

泉州火车站每4小时一次专业消杀 途经泉州多趟动车停运

台海网9月17日讯 据东南早报报道 记者从泉州火车站获悉,为防止疫情经铁路传播扩散,切实保护旅客、职工健康,泉州火车站再次升级疫情防控措施。 泉州火车站加强消杀工作(泉州火车站供图) 据泉州火车站工作人员介绍,车站严把进出站关口,严格落实进站旅客“验码、测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