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一位摄影师受邀拍下的照片,尘封多年后巧合地在建党百年之际,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党史故事:
站在当年躲避过的地窖前,史爱珠沉默良久。
台海网6月3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你公公和哥哥之前是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我们的,内心非常感激!今天我还能在革命队伍里为人民服务有你们一份功劳,非常感谢……有机会我会去看你们的。”这段话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史爱珠写给她的救命恩人——德化县南斗村的村民叶宝。
史爱珠1917年出生在泉州新门外大房村(今属鲤城江南),1939年1月加入共产党。1947年,史爱珠在德化参加游击斗争时被国民党围剿,危急时刻,叶宝和她的家人不顾自身安危掩护她脱险。新中国成立后,史爱珠被调到上海工作,但她仍念念不忘这段恩情。1974年3月,经过多方打听,史爱珠和叶宝通上信。1982年,史爱珠践行诺言回到德化,当面感谢救命之恩。
这是一段少为人知的党史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如今都已不在人世。如果当年的摄影师陈世哲没有去旁观这场见面,没有拍下这些照片,可能这段故事就会随着当事人的离世,落入尘埃。
史爱珠和叶宝(右)的合影
意外发现40年前的黑白胶卷
一段见证党史的记忆慢慢打开
已过古稀的陈世哲是泉州著名的摄影家,从事摄影已经40多年,拍的照片数以万计。去年年底,他在整理自己早年拍的老照片时,意外发现一卷冲完但没有洗成照片的胶卷。打开胶卷,放在灯光上,清晰可见的画面将陈世哲的记忆慢慢打开。他有些激动,将胶卷一张张翻拍,转化成电子版放在电脑上,此时记忆已经拼凑得差不多了。
“那时候我在德化县文化馆负责群众文化和文学创作工作,应该是1982年的事情。当时的文化馆工作人员徐本章跟我说有这么一件事,史爱珠从上海来见叶宝,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我一听就有了判断,这个事情是值得拍的,所以我去了。”陈世哲回忆,当时其实没有具体的任务,他听了徐本章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后脑子里就浮现了一些画面,那是现场必须拍的画面。到了现场,他又留意了许多实际情况和细节,拍了不少画面。
巧的是,当时现场并没有报道人员随行采访、拍照,所以,他的照片成了独家资料。然而拍完回去后并没有人找他要照片,陈世哲将胶卷冲完后便一直收着,这卷记录着真实党史故事的胶卷就这样静静地躺了40年,像是在听从某种安排一般。直到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它重见天日了。
1982年,史爱珠再到德化,寻访当年有救命之恩的姐妹叶宝,两人亲密挽手进村。
12张照片记录见面全程
激动之情清晰可感
12张黑白老照片,清晰完整地记录了时隔35年史爱珠与叶宝再次见面时的激动场面:史爱珠与叶宝双手紧握,两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叶宝煮了几大碗米粉,每碗米粉上都有个煎蛋招待贵宾;再次踏入当年遇险之地,史爱珠低头沉思良久;离别时,叶宝站在村口深情眺望,喉头似乎有千言万语来不及说……
“时间太久了,已经记不清当时两人说过什么话,但是看照片能想起来。当时叶宝还煎了鸡蛋,这在当时的农村应该是很不错的食物了。”陈世哲介绍,当时史爱珠就是被掩护藏在叶宝家房子后面的一个小地窖里,这种地窖在当时是被用于储藏地瓜的,今年储藏的地瓜到明年拿出来还特别新鲜,保鲜功能比现在的冰箱冷藏柜还要好。“当时史爱珠走到这个土洞边,停留了好一会,我好奇她在做什么,走过去发现她在低头沉思,像是陷入回忆当中。我就拿起相机拍了下来。”陈世哲回忆,两人见面的时间不长,史爱珠上午到,吃过午饭不久就离开了。
“看得出来,两人心里都是有情的,照片里她们只要站在一起,就是手挽着手或者手抓着手。”陈世哲说。下午,史爱珠一行人离开后,叶宝站在村口眺望的样子,像是在送别自己的亲人一般,脸上满满的不舍,微张的嘴像有千言万语,像是想把人喊回来,又像是要哭了……
一九七四年史爱珠写给叶宝的信,详细回忆了当年打游击在叶宝家避难脱险的经过。
见证历史补充资料
重温党群鱼水之情
照片中,有一张翻拍自1974年3月史爱珠写给叶宝的两封信。
信上说:“这次我去福建探亲,碰到毛票同志在福州,我和他谈起我们1947年6月在德化打游击的情况,我托他去打听你们家里的情况,他非常负责任一去就打听到你的情况。接到你来信,你回忆当年你公公和你和你哥哥一家对我们的掩护,(让)我们2个女同志脱险,我心里无时不刻都在想你们家里的(情况)……那天晚上,我们两人分两路走。我是你哥哥带我走你们那个村里……我沿着山这边走向永春去,我是晚上走白天躲在山里。你公公带那一个女同志向着仙游方向,这个女同志走到仙游一个地方,就被敌人抓去活活刑死。她一家革命(全)被敌人抓去(死)掉三个人,父母也是为了革命也给反动派抓(去)困死在牢里。”编者注:信纸有重叠部分,看不全,()字眼为编者加。
信中所提到的毛票是德化县水口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德化县委常委、德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仙游县人民政府县长等职。
叶宝煮了一桌加鸡蛋的米粉招待史爱珠一行
根据《泉州党史》(第一卷)相关资料记载,1947年5月,泉州中心县委在攻打安海后,为牵制敌人兵力和转移目标,特组建一支30多人的游击队,转战安南永地区,创建游击根据地。5月20日,队伍到达南安县金淘乡深按的石笋与施能鹤、史爱珠、李淑英、王朝阳等会合,讨论建立游击根据地的计划。期间,史爱珠在码头和桂地一带动员群众参加游击队。
史爱珠要走了,两人的手紧紧拉着不舍得松开。
1947年6月底,由三支游击队伍会合建立了爱国游击队戴云纵队直属支队,毛票任第三中队长。参加戴云山战斗时,毛票因熟悉地形在纵队机关转移突围中起了很大作用。7月14日,游击队到达德化县暗林口,又遭到数千国民党兵的截击,史爱珠隐蔽在山林里两天两夜,枪伤化脓,饥寒交加。她冒险走出山林,在群众的掩护下回到晋江。
史爱珠来去匆匆,叶宝站在村口久久目送。
1953年史爱珠调往上海工作,她在信中说,因为早期斗争和工作多方面原因,“身上病较多”。就在两人见面后的第4年,1986年10月史爱珠病逝,享年70岁。
翻拍的两封信成为这段历史的佐证和补充。如果不是这些照片重见天日,或许这段历史会随着当事人的离去而被尘封。
所幸,时间巧妙地安排了一切,不早不晚,就在这建党百年之际,我们重温了共产党人与群众的这段鱼水之情。
(记者 陈玲红 潘登 通讯员 郑新峰文 陈世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