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港:绿色生态助力富民兴村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台海网10月27日讯 福建日报APP—新福建报道   走在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朝阳公路至黄田村道路上,只见绿水青山之间,樟脚古民居、金钟潭瀑布、高空7D玻璃栈道、正大生态园等项目“串珠成链”,形成富有特色、颇具人气的乡村旅游线路。黄田村“3.5公里漂流带”“花海”“民宿”等乡村旅游品牌日益打响,每逢节假日,这里便成为“网红”景点。

今年来,泉港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和有效模式,着力破解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让乡村进一步“兴”起来、“美”起来,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绿色发展、富民强村之路。

旅游火热 业态培育催生发展动能

广袤森林绵延起伏,山涧清泉潺潺流淌……走进涂岭镇黄田村,眼前水稻青绿挺拔,月季花骄艳绽放。不远处的建筑物外墙涂满律动的粉色,青色,和谐的映衬出童话田野的迷人魅力。

在黄田生态旅游区二期,30多亩规划成稻中花,花中稻的观赏项目,让游客来到这边可以体验农耕体验,割水稻,种水稻,还可以在栈道上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美丽黄田的自然风光,吸引一波又一波游客前来赏玩。

黄田村位于泉港、洛江、惠安、仙游4县区交界处,是泉港区最偏远山区,也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滨水童话世界,一到周末,来往的游客络绎不绝。而这正是源自于黄田村瞄准生态休闲旅游业,加快整合现有的生态农业资源和周边自然人文资源,大胆实践、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2018年,该村引进黄田溪漂流项目,村集体采取股份合作、山林开发、资产租赁盘活等方式,漂流项目开始营业后,每年能接到游客有一两万人。

“接下去漂流还有三期,二期是花海建设,已经初步形成。还有民宿、休闲步道这些项目运行起来,可以增加村财收入20万元左右,也可以带动村民的农家乐、农副产品销售等第三产业发展。” 村书记陈伟聪对黄田村的绿色富民之路信心满满。

生态旅游带来了“人流量”,特色农产品则带来了“货流量”。宏昌生态园种植了桃子、蓝莓、巧克力布丁果、奇异果等五十多个品种的水果,供游客采摘;正大生态园则为游客提供农家乐,以及柠檬、红茶等生态农产品。黄田手工面线、北山茶场“闽岭红”……让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享受到美景,也能品尝到美食。

旅游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成为黄田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特别是漂流项目,村委会集体占股15%,预计可增加村财年收入10万元;4000平方米停车场的建成,提供了150个车位,每年能够为村财增加5万元收入,黄田村由过去的村财收入“空壳村”,实现了年均集体经营性收入持续增收。此外,村民纷纷参与到漂流区船艇操作、旅游区维护等相关工作中,成为了度假区的工作人员,拿起了月薪;其余各家各户也均以不同形式,积极参与到了度假区的相关服务中,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近年来,泉港区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总目标,利用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做精做细做优传统旅游的基础上,全力打造生态旅游新项目,以生态旅游带动本地经济发展。2019年全区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接待游客、旅游收入持续向好走高。全年接待游客129.78万,同比增长20.1%,旅游总收入26.1亿元,增长22.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资源,泉港区串点成线,提出了“文体旅游融合”发展新目标。目前,已培育涂岭、前黄、峰尾3个旅游特色小镇,土坑古建筑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屿村获评全国最美渔村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区有13个村获评省级旅游村。

产业兴旺 生态底色绘就富美答卷

“我们引来有机茶叶基地、生态果林、中华鲟养殖等一批无污染的致富项目。目前村里拥有万亩果树基地、万只珍稀动物养殖基地、500多亩有机茶园和百亩中草药基地,实现生态农业多种开发经营,林木、蜂蜜、矿泉水、茶‘四大件’实现了产业化。” 村委会主任陈世明说,实践证明黄田村走保护生态为根本发展的道路是对的。

引进的中华鲟养殖场负责人吴辉滨介绍说,鲟鱼养殖对空气和水质要求很严格,是目前世界上公认利润最高的产业之一。正是当地有优良的生态环境,他才决定在这里投资养殖鲟鱼。

“以一吨批发价10万元计算,毛收入达350万元。销售鲟鱼到高档饭店、酒楼,很受欢迎,根本不愁销路。看来,这条路我们走对了!”吴辉滨高兴地说。

正是这青山绿水,让吴辉滨可以获得丰厚收益,也让黄田村村民们甩掉了多年的贫困帽。1987年,黄田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20元。去年,黄田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0元,村集体收入达55万元。大部分村民从破旧的鹅卵石房搬进小别墅。

陈伟聪对村里的发展充满期待。“我们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村里的自然条件优势,引进生态环保的项目,带动黄田村企业链发展,增加了村财收入,同时也解决了劳动力就业。”

无独有偶,在界山镇就有一个因油画而远近闻名的村——东张村,近年来,随着多产业融合、基础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这个十多年前还是纯农业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民们不再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过上了“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

2003年以前,东张村还是一个纯农业村,村民靠盐碱地每年种两季水稻维持生活,村里经济落后、村容村貌差。因为收入来源少,大量劳动力外流。“2003年以后,村里探索多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工业、乡村旅游服务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村书记陈志成介绍,东张村便积极探索三权分置有效形式,在泉港区率先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引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流转土地进行连片开发,建设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主要通过土地租赁形式对村里土地进行统一流转,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陈志成介绍,这一举措为村集体每年增收33万元,年均增加村民收入1万多元。

除了蔬菜种植,东张村还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并引导村内企业建设果蔬包装收储、物流配送中心等农业配套项目,将农业产业链条由种养延伸到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形成产业体系。此外还引进工艺油画、日用品厂、家具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20万元,带动1300多人就业。据了解,2019年,东张村村集体收入约62.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96万元。

2019年泉港区累积投入1.36亿元区级财政资金用于乡村振兴项目,该区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成立村集体红色物业公司,推广集体自然资源流转入股等发展模式,重点发展一批能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产业项目,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抓住当前脱贫攻坚、乡村组织振兴政策、项目、资金集中投放的有利机遇,结合深化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村党组织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走出一条适合本村发展壮大的路子,年底前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将达到100%、20万元以上的村将达到60%以上。(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刘泽阳 文/图)

相关新闻
非遗扶贫,激发乡土文化的创新活力

非遗扶贫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项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举措。如何使我国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力精准扶贫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其应有价值,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开展的非遗扶贫工作聚焦传统技艺和传统美...

黄村茶农,抱团做好“一杯茶”

记者 郑雨萱 通讯员 蔡锦生 台海网10月27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10月22日,虽已过了制茶季,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村的黄正华依旧忙碌。作为茗川世府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这几天他忙着协调开设线下门店的工作。今年年底,这个小茶村将带着自有品牌闯进闽南市场。 “帮助广大茶农销售茶叶,让老百姓喝上‘生态茶’,始终是我们的发展目标。”黄正华说,2019年,在...

南平塔前镇:一个农业大镇的振兴加速度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南平市延平区塔前镇探索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的产业 体系,激活农业农村资源要素—— 一个农业大镇的振兴加速度 台海网10月26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金秋十月,走进南平市延平区塔前镇,一派热火朝天的收获景象——连片的现代化农业大棚中,成批的蔬菜采摘后装箱运往大型商超;一捆捆花卉包装好后,冷链运至海外;成吨的...

福建漳州:百名“新农人”学网销带货

23日,福州大学教授、品牌营销专家陈章旺讲授农产品品牌营销课程。新华网 肖和勇 摄   福建漳州23日举办“百名新农人”品牌培训,聚焦乡村直播带货新业态,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新农人”出货增收,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赋能。   参加此次培训的“新农人”,主要...

福州:乡村振兴“活”起来

台海网10月25日讯 据福州日报报道 秋日的福州,村景醉人。在晋安区寿山乡九峰村,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徐徐展开——树木叠翠,溪水蜿蜒,满目绿意葱茏;白墙黑瓦的民房,错落分布,别致而洁净。   “乡村振兴,让我们村又‘活’起来了。”村民说,随着村子越变越美,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