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市区水门街,南音表演。
1975年,刻纸大师李尧宝传艺。
1986年,泉州大桥建成通车。
1980年的新门街
1986年,送王船民俗活动。
老照片唤起人们对泉州的记忆
泉州,有过多少不易觉察的变化,数年后却已“沧海桑田”;又有多少的守护与不变,那是最深处的“刺桐”。
几十年来,泉州城的变化翻天覆地,而祖辈手里的花灯、头上的素馨花、心中的古寺钟乐,却依然传承着。这里的百姓在相似的民俗里耕耘生活,也由此走向未来……
杨湘贤有一组照片是上世纪70年代末拍的,当时郭兰英率领中央歌舞剧团来泉州访问。歌舞剧团在泉州的表演引起了轰动,现场人山人海。这组照片,唤起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美好记忆。
1991年,泉州海交馆建成开馆,联合国派人来泉州参加开馆剪彩。杨湘贤拍了一张活动现场的照片,当时的活动现场因为太挤不好拍,他就搬了一张凳子,站在凳子上拍。杨湘贤说:“这张照片非常珍贵,一直保留到现在。”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杨湘贤对宗教文化题材颇感兴趣,所以就有意识地把它们拍下来。东西塔的塔壁外面有栏杆,拍的时候太近会变形,所以要站在塔外面拍,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木头去搭一个可以移动的脚手架,并且绑上安全带,每拍一帧就要移动一次。
“一张上世纪60年代的老照片,给我启发很大。”杨湘贤说,上海当时有一家造船厂叫江南造船厂,大船造好后下水,彩旗、敲锣打鼓、剪彩,这个画面有人拍了一张照片,取名《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标题确实太好了,如果没有古代诗词的熏陶,就想不出这么好的标题。受到这个启发,杨湘贤更加注重学习,感到应该多看多学,思维才会开阔,否则照片再好,也用不好标题。“摄影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拍一个画面,需要构图、光线、人物状态等方面的协调。因此,想要做好摄影,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宽阔的思维。”
(来源:泉州网 记者 曾广太 通讯员 杨诗琪/文 杨湘贤/供图)